普车诗词>李绅的诗>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

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李绅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全诗,李绅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古诗,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翻译,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绅

山城小阁临青嶂,红树莲宫接薜萝。
斜日半岩开古殿,野烟浮水掩轻波。
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
深夜独吟还不寐,坐看凝露满庭莎。

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译文

滁州城内小楼阁,依傍着青翠的山峰,红树掩映着莲花道观,与山间蔓生的薜萝相接。夕阳斜照,半山腰的古老殿宇豁然开朗,田野间的轻烟浮动水面,时隐时现。菊花在秋风中傲然绽放,西风阵阵吹得急,大雁的鸣叫声伴随着捣衣声,勾起我北归的思绪。深夜里独自吟诗,难以入眠,静坐着观看庭院中晶莹的露珠沾满了莎草。

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注释

  • 滁阳:指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 青嶂:青色的山峰。嶂,险峻的山峰。
  • 莲宫:指道观,因道教有莲花座之说。
  • 薜萝:指蔓生的植物,此处形容山林间的植被。
  • 斜日:夕阳。
  • 古殿:古老的殿宇。
  • 野烟:田野间的烟雾。
  • 轻波:微波,轻轻荡漾的水波。
  • 秋节:秋季的节日,指重阳节前后。
  • 砧声: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在砧板上用棒槌捶打衣物,以使之柔软洁净。
  • 北思:思念北方家乡的思绪。
  • 凝露:凝结的露水。
  • 庭莎:庭院中的莎草。

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讲解

这首诗是李绅在深秋时节于滁州所作,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乡的感情。

首联描绘了滁州城郊的景色:城中小阁依山而建,与周围的红树、莲宫、薜萝等景物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优美宁静的山水画卷。

颔联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象:夕阳斜照在半山腰的古殿上,显得格外庄严;田野间的轻烟浮动在水面上,时隐时现,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

颈联由景入情,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由此产生的思乡之情:菊花在秋风中傲然绽放,西风阵阵吹得急,大雁的鸣叫声伴随着捣衣声,勾起了诗人对北方家乡的思念。

尾联描写了诗人深夜难眠的情景:诗人深夜独自吟诗,难以入眠,只能静坐着观看庭院中沾满露珠的莎草,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衬托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其中,“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一句,以菊花、西风、大雁、砧声等意象,烘托出浓厚的秋意和诗人思乡的情绪,是全诗的亮点。

李绅[唐代]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e89744f28b4205b289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