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山甫的诗>兵后寻边>

兵后寻边,李山甫兵后寻边全诗,李山甫兵后寻边古诗,兵后寻边翻译,兵后寻边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山甫

千里烟沙尽日昏,战馀烧罢闭重门。
新成剑戟皆农器,旧著衣裳尽血痕。
卷地朔风吹白骨,柱天青气泣幽魂。
自怜长策无人问,羞戴儒冠傍塞垣。
旗头指处见黄埃,万马横驰鹘翅回。
剑戟远腥凝血在,山河先暗阵云来。
角声恶杀悲于哭,鼓势争强怒若雷。
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
风怒边沙迸铁衣,胡儿胡马正骄肥。
将军对阵谁教入,战士辞营不道归。
新血溅红黏蔓草,旧骸堆白映寒晖。
胸中纵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说是非。

兵后寻边译文

极目远眺,千里边塞都被烟尘笼罩,整日昏暗不明。战争过后,焚烧殆尽,重重城门紧闭。新制的刀枪剑戟都已变成农具,旧时穿的衣裳上满是血迹斑斑。

卷地而来的北风吹动着遍地白骨,直冲云霄的青色气体似乎也在为死去的冤魂哭泣。我独自怜悯自己拥有的长远策略无人问津,羞愧地戴着儒生帽子,站在边塞的城墙旁。

战旗所指之处,只见黄沙漫天,无数战马奔腾,像猎鹰的翅膀一样回旋。刀枪剑戟上残留的血腥味还未散尽,山河率先暗淡,预示着战云的到来。

凄厉的号角声比哭泣还要悲惨,战鼓的声势争强好胜,像雷霆一样震怒。日落时分,登上寒冷的营垒眺望,只见吃饱的鹞鹰发出清亮的叫声,伏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

狂风怒吼,边塞的沙粒像铁甲一样飞溅,胡人的小孩和马匹正骄横地养肥。将军们对阵,是谁允许他们进入的呢?战士们离开营地,却不打算回来。

新的鲜血染红了蔓草,旧的骸骨堆积如山,在寒冷的阳光下闪耀着白光。我胸中即使有消除战争的办法,又该向哪个衙门去陈述这些是非呢?

兵后寻边注释

  • 兵后:战后。
  • 烟沙:烟尘弥漫的沙漠。
  • 剑戟:泛指兵器。
  • 农器:农具。
  • 朔风:北风。
  • 柱天青气:形容冤魂之气冲天。
  • 幽魂:指战死的冤魂。
  • 长策:长远的策略,指平定边疆的计策。
  • 儒冠:儒生的帽子,指读书人。
  • 塞垣:边塞的城墙。
  • 旗头:战旗所指的方向。
  • 黄埃:黄色的尘土。
  • 鹘(hú)翅回:像猎鹰的翅膀一样回旋,形容战马奔腾的样子。
  • 腥:血腥味。
  • 阵云:战前的云,预示着战争的到来。
  • 恶杀:非常厉害。
  • 寒垒:寒冷的营垒。
  • 饱鸱(chī):吃饱的鹞鹰。
  • 清啸:高亢的叫声。
  • 伏尸堆:堆积如山的尸体。
  • 迸(bèng)铁衣:形容风沙像铁甲一样飞溅。
  • 胡儿胡马:指胡人的小孩和马匹。
  • 骄肥:骄横地养肥。
  • 销兵术:消除战争的办法。

兵后寻边讲解

这三首诗描绘了战后边塞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第一首诗着重描写战后的景象:千里烟沙,一片昏暗,家家闭户,荒凉破败。新制的兵器变成了农具,士兵的衣裳还带着血迹,战争的残酷可见一斑。诗人看到战场上的白骨和冤魂,联想到自己的报国之志无人问津,不禁感到羞愧和悲凉。

第二首诗则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场面:战旗指引下,黄沙漫天,战马奔腾,刀枪染血,阴云密布,号角凄厉,战鼓震天。诗人登上营垒,看到鹞鹰在尸体堆上鸣叫,更感触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第三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慨和无奈:边塞风沙肆虐,胡人骄横肥壮,而将军们却无能为力,战士们有去无回。诗人看到新血染红蔓草,旧骨堆积如山,感到无比的痛心。虽然心中有平定边疆的计策,却无人能够倾听,只能对着边塞的墙壁发出无奈的叹息。

总的来说,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和平的渴望。诗歌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山甫[唐代]

李山甫,唐朝。咸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诗一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ba4c76780368c139426.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