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群玉的诗>山中秋夕>

山中秋夕,李群玉山中秋夕全诗,李群玉山中秋夕古诗,山中秋夕翻译,山中秋夕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群玉

抱琴出南楼,气爽浮云灭。
松风吹天箫,竹路踏碎月。
后山鹤唳定,前浦荷香发。
境寂良夜深,了与人间别。

山中秋夕译文

抱着古琴走出南楼,清爽的秋气使浮云消散。 松涛声如同吹奏着天上的箫管,在竹林小路上漫步,踩碎了满地的月光。 后山的鹤鸣声已经安定,前方的水边荷花的清香散发出来。 环境寂静,美好的夜晚已经很深了,(我)似乎与人世间隔离。

山中秋夕注释

  • 抱琴:抱着古琴。古人常以琴寄托情怀。
  • 南楼:指诗人居所的南面的楼。
  • 气爽:气候清爽。形容秋天气候宜人。
  • :消散。
  • 松风:松树间的风声。
  • 天箫:天上的箫管,形容松风的声音美妙动听。
  • 竹路:竹林中的小路。
  • 碎月:破碎的月光,形容月光透过竹叶洒落,斑驳陆离。
  • 后山:后面的山。
  • 鹤唳:鹤的鸣叫声。
  • :安定,平静。
  • 前浦:前面的水边。
  • 荷香发:荷花的香气散发出来。
  • 境寂:环境寂静。
  • 良夜深:美好的夜晚已经很深了。
  • :似乎。
  • 与人间别:与人世间隔离。

山中秋夕讲解

《山中秋夕》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夜山中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首联“抱琴出南楼,气爽浮云灭”,诗人抱着古琴走出南楼,一股清爽之气扑面而来,天空中浮云消散,展现出秋夜的澄澈明净。诗人以“抱琴”这一动作,暗示了自己高雅的情趣和隐逸的心境。

颔联“松风吹天箫,竹路踏碎月”,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秋夜的景色。松涛声如同吹奏着天上的箫管,在竹林小路上漫步,踩碎了满地的月光。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无形的风声和月光描绘得生动形象,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意境。

颈联“后山鹤唳定,前浦荷香发”,描绘了秋夜山中的声音和气味。后山的鹤鸣声已经安定,前方的水边荷花的清香散发出来。这两句从听觉和嗅觉两个方面,进一步烘托了山中的寂静和清幽。

尾联“境寂良夜深,了与人间别”,点明了诗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环境寂静,美好的夜晚已经很深了,诗人似乎与人世间隔离,沉浸在山水之美中。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静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秋夜山中景物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中秋夜的宁静和美好。

李群玉[唐代]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4835613b6c7ac81cce6.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