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大家都搜: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平城下译文
在平城之下,士兵们饥寒交迫,日夜只能对着明月防守。佩剑上没有用玉石装饰的剑花,饱经海风吹拂,鬓发都变得蓬乱。边塞的城墙连接着苍茫的天空,远远望去,能看到汉军鲜红的旗帜。军营的青色帐篷里,有人吹着短笛,烟雾弥漫,使帐篷上画着的龙也显得湿漉漉的。傍晚时分,我登上城楼,依稀能够望见城下的景象。狂风吹起枯萎的蓬草,城中传来瘦弱战马的嘶鸣声。我向筑城的官吏打听,这里距离关塞还有多少路程?只担心战死后被草草裹尸送回家乡,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战斗。
平城下注释
平城下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通过描写平城恶劣的自然环境、士兵们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诗歌首联点明地点和环境,交代了士兵们所处的困境。“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既写出了物质上的匮乏,又写出了精神上的孤独,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颔联描写了士兵们的外貌和装备。“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说明士兵们装备简陋,风餐露宿,饱经风霜。
颈联描写了边塞的景象和战斗的气氛。“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也暗示了战争的紧张和残酷。
尾联表达了士兵们的心声和决心。“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抒发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象鲜明,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例如,用“明月”的皎洁反衬环境的荒凉,用“汉旗红”的鲜艳反衬战争的残酷,用“枯蓬”的飘零反衬士兵命运的无常。这些描写都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边塞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的牺牲精神。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47c458cdfb6718dee70.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