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贺的诗>平城下>

平城下,李贺平城下全诗,李贺平城下古诗,平城下翻译,平城下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贺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平城下译文

在平城之下,士兵们饥寒交迫,日夜只能对着明月防守。佩剑上没有用玉石装饰的剑花,饱经海风吹拂,鬓发都变得蓬乱。边塞的城墙连接着苍茫的天空,远远望去,能看到汉军鲜红的旗帜。军营的青色帐篷里,有人吹着短笛,烟雾弥漫,使帐篷上画着的龙也显得湿漉漉的。傍晚时分,我登上城楼,依稀能够望见城下的景象。狂风吹起枯萎的蓬草,城中传来瘦弱战马的嘶鸣声。我向筑城的官吏打听,这里距离关塞还有多少路程?只担心战死后被草草裹尸送回家乡,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战斗。

平城下注释

  • 平城:汉代地名,在今山西大同东北。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于此。
  • 别剑:装饰华丽的剑。别,装饰。
  • 玉花:用玉石装饰的剑柄或剑鞘。
  • 海风:指边塞的风,因靠近大海而称海风。
  • 塞长:边塞的城墙很长。
  • 白空:指边塞空旷的天空。
  • 汉旗:汉军的旗帜。
  • 青帐:军营的帐篷,多为青色。
  • 短笛:一种短小的笛子。
  • 昼龙:白天也可见的帐篷上所画的龙。
  • 依稀:模糊不清的样子。
  • 枯蓬:枯萎的蓬草,常随风飘荡。
  • 借问:询问。
  • 筑城吏:负责筑城的官吏。
  • 去关:距离关塞。
  • 裹尸归:用草席包裹尸体送回家乡。形容战死沙场。
  • 倒戈死:指宁愿反戈一击而死,也不愿被俘投降。形容誓死抵抗的决心。

平城下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通过描写平城恶劣的自然环境、士兵们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诗歌首联点明地点和环境,交代了士兵们所处的困境。“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既写出了物质上的匮乏,又写出了精神上的孤独,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颔联描写了士兵们的外貌和装备。“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说明士兵们装备简陋,风餐露宿,饱经风霜。

颈联描写了边塞的景象和战斗的气氛。“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也暗示了战争的紧张和残酷。

尾联表达了士兵们的心声和决心。“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抒发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象鲜明,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例如,用“明月”的皎洁反衬环境的荒凉,用“汉旗红”的鲜艳反衬战争的残酷,用“枯蓬”的飘零反衬士兵命运的无常。这些描写都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边塞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的牺牲精神。

李贺[唐代]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47c458cdfb6718dee70.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