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景熙的诗>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

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林景熙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全诗,林景熙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古诗,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翻译,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景熙

滨死孤臣雪满颠,冰毡齿尽偶生全。
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
清泪秋荒辽海鹤,古魂春冷蜀山鹃。
归来亲旧惊相问,禾黍离离夕照边。

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译文

濒临死亡的孤臣,满头白发如雪,(当年)穿着冰冷的毡衣,牙齿几乎掉光,偶然得以保全性命。(如今)衣冠沾满万里风尘已显老态,(而)名节却如日月般光辉,照耀千年。 面对辽阔荒凉的北方,我如同思乡的仙鹤,清泪涟涟;我的古老灵魂,在春寒料峭的蜀地,如同悲鸣的杜鹃。 (我)归来后,亲朋故旧都惊讶地向我问候,(我看到的是)夕阳西下,田野里庄稼长势稀疏的景象。

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注释

  • 家则堂大参: 指的是作者的朋友,曾任大参(官名)的家则堂。
  • 归自北: 指从北方回来。当时北方为元朝统治区。
  • 滨死: 濒临死亡。
  • 孤臣: 指身处异族统治下的忠于前朝的臣子,含有孤立无援之意。
  • 雪满颠: 满头白发,形容年老。颠,头顶。
  • 冰毡: 寒冷的毡衣。
  • 齿尽: 牙齿几乎掉光,形容经历艰难。
  • 偶生全: 偶然得以保全性命。
  • 衣冠: 指人的穿着打扮,也代指人。
  • 万里风尘老: 形容经历长途跋涉,饱经风霜。
  • 名节: 名誉和节操。
  • 日月悬: 像日月一样高悬,形容名节光辉。
  • 清泪: 伤心落泪。
  • 秋荒: 秋季荒凉的景象。
  • 辽海鹤: 指思念故乡的辽东仙鹤。
  • 古魂: 指作者忠于故国的灵魂。
  • 蜀山鹃: 杜鹃鸟,常被视为哀怨的象征,传说其鸣叫声如同“不如归去”。蜀,指四川。
  • 亲旧: 亲戚朋友。
  • 禾黍离离: 庄稼长势稀疏的样子,形容战乱后的景象。
  • 夕照: 傍晚的阳光。

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讲解

这首诗是林景熙在得知朋友家则堂大参从北方元朝统治区归来后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对故国沦陷的悲痛,以及自己坚守民族气节的决心。

首联“滨死孤臣雪满颠,冰毡齿尽偶生全”概括了家则堂大参在北方所受的苦难,点明其忠臣的身份,并以“偶生全”表达死里逃生的庆幸。颔联“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既写出了家则堂的饱经风霜,更赞扬了他高尚的品格,即便身处逆境,名节依然像日月般光辉照耀千古。

颈联“清泪秋荒辽海鹤,古魂春冷蜀山鹃”运用了两个典故,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辽海鹤”典出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故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蜀山鹃”则化用杜宇化鹃的传说,表达了对故国沦陷的哀痛。尾联“归来亲旧惊相问,禾黍离离夕照边”描写了家则堂归来后的景象,亲友的问候反衬出物是人非的悲凉,而“禾黍离离夕照边”则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以及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诗中运用了多个意象和典故,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感染力。诗中既有对朋友的赞美和同情,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充分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林景熙[宋代]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2f3d904f26dfe78abe9.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