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大家都搜:
题僧壁译文
为了求得真道,前世一定有舍弃生命的经历,挖肉剜身以结下宏大的誓愿。 死去之后,身体的巨大便可以化为细小的粟米,缩小之后,甚至可以藏身于针尖之上。 蚌中的珍珠还未孕育成熟,便已经开始思念新生的桂树,琥珀刚刚形成,便回忆起往日的青松。 如果相信佛经贝多罗所说的真实之语,那么我们前生、今生、来生都曾在同一座楼里听着同样的钟声。
题僧壁注释
题僧壁讲解
这首诗以充满佛教意味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
首联点明主旨,诗人相信为了追求真理,前世一定有舍弃生命的经历,并以“乞脑剜身”进一步强调为求佛法而不惜牺牲的决心。
颔联以极度的夸张,描绘了生命在生死之间的变化。身体死后可以大到化为粟米,小到藏身于针尖,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虚幻无常的感悟。
颈联以“蚌胎思新桂,琥珀忆旧松”两个精巧的比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和本源的追忆和向往。蚌胎未满就思念桂树,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琥珀初成而回忆松树,则表达了不忘本源,饮水思源的情怀。
尾联以“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作结,表达了诗人对佛教轮回转世的坚定信念。诗人相信,如果佛经所说是真,那么人们在前生、今生、来生都可能在同一座楼里听着同样的钟声,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命运的奇妙。
全诗语言精炼,意象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宗教情怀。诗人通过对佛教意象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轮回和信仰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更多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0010e576ccbe1c8094a.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