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久以来就感叹自己像三峡的过客,又一次与暮春时节相遇。百舌鸟也好像要停止鸣叫,繁盛的花朵又能开多久呢?山谷空旷,云气稀薄,水波动荡,阳光也显得迟缓。战乱何时才能平定?哀伤之情不在于此时此地。
这个地方有成千上万棵橘树,却不见像古代封君那样的人物。在战乱时期,我只能以愚拙自保,像麋鹿一样苟全性命。害怕江北的战乱,寄居在瀼西,靠白云为生。万里之遥的巴渝民歌,这三年来我确实听饱了。
彩云忽阴忽晴,锦绣般的树木早晨看来一片青翠。我的身世如同蓬草般飘零,头上也长满了白发,天地间我只有这一间简陋的草亭。悲哀的歌声总是显得短促,醉舞又能为谁而清醒呢?细雨中,我拄着锄头站立,江上的猿猴在翠绿的山屏中啼叫。
壮年时我学习书剑,将来却要埋没在泥沙之中。为国效力并非没有俸禄,但人生短暂有尽头。在高高的斋房里,我只能依靠药物来维持生命,在这偏远的地方,春天也改变了颜色。国家丧乱,我的爱国之心已经破碎,身为王臣却不能与国家同心同德。
想要陈述济世安民的策略,却已经老迈,只是个空有虚名的尚书郎。豺狼虎豹的争斗没有停止,我只能惭愧地看着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时局危急,人事变动频繁,逆风中鸟儿的羽毛也会受伤。夕阳西下,我悲伤地望着江汉平原,半夜里泪水浸湿了床。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瀼西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忧虑,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叹,以及渴望为国效力却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寄居瀼西的生活,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中间几联描写了诗人的身世和处境,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几联,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为国效力,却已经老迈无力的无奈和悲伤。
全诗语言沉郁顿挫,感情真挚深沉,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坎坷的人生经历。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反问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