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杜甫的诗>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全诗,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古诗,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翻译,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杜甫

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
百舌欲无语,繁花能几时。
谷虚云气薄,波乱日华迟。
战伐何由定,哀伤不在兹。
此邦千树橘,不见比封君。
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
畏人江北草,旅食瀼西云。
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
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
事主非无禄,浮生即有涯。
高斋依药饵,绝域改春华。
丧乱丹心破,王臣未一家。
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
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
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
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译文

我长久以来就感叹自己像三峡的过客,又一次与暮春时节相遇。百舌鸟也好像要停止鸣叫,繁盛的花朵又能开多久呢?山谷空旷,云气稀薄,水波动荡,阳光也显得迟缓。战乱何时才能平定?哀伤之情不在于此时此地。

这个地方有成千上万棵橘树,却不见像古代封君那样的人物。在战乱时期,我只能以愚拙自保,像麋鹿一样苟全性命。害怕江北的战乱,寄居在瀼西,靠白云为生。万里之遥的巴渝民歌,这三年来我确实听饱了。

彩云忽阴忽晴,锦绣般的树木早晨看来一片青翠。我的身世如同蓬草般飘零,头上也长满了白发,天地间我只有这一间简陋的草亭。悲哀的歌声总是显得短促,醉舞又能为谁而清醒呢?细雨中,我拄着锄头站立,江上的猿猴在翠绿的山屏中啼叫。

壮年时我学习书剑,将来却要埋没在泥沙之中。为国效力并非没有俸禄,但人生短暂有尽头。在高高的斋房里,我只能依靠药物来维持生命,在这偏远的地方,春天也改变了颜色。国家丧乱,我的爱国之心已经破碎,身为王臣却不能与国家同心同德。

想要陈述济世安民的策略,却已经老迈,只是个空有虚名的尚书郎。豺狼虎豹的争斗没有停止,我只能惭愧地看着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时局危急,人事变动频繁,逆风中鸟儿的羽毛也会受伤。夕阳西下,我悲伤地望着江汉平原,半夜里泪水浸湿了床。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注释

  • 瀼西:地名,在今四川省境内,靠近长江。
  • 久嗟:长久感叹。嗟,叹息。
  • 三峡客:指诗人自己长期漂泊,像三峡的过客一样。
  • 百舌:鸟名,善于模仿各种声音。
  • 谷虚:山谷空旷。
  • 日华迟:阳光显得迟缓。
  • 战伐:战争。
  • 兹:此,这里。
  • 此邦:这个地方。
  • 封君:古代受封的君主。这里指有贤德的官员。
  • 养拙:以愚拙自保。
  • 干戈际:战乱时期。
  • 全生:保全性命。
  • 麋鹿群:指像麋鹿一样苟全性命的人。
  • 畏人:害怕。
  • 旅食:寄居。
  • 巴渝曲:巴渝地区的民歌。
  • 彩云阴复白:形容彩云忽阴忽晴。
  • 锦树:指树木繁盛,如锦绣一般。
  • 身世双蓬鬓:形容自己身世飘零,头发也白了。
  • 乾坤一草亭:天地间只有一间简陋的草亭。
  • 哀歌时自短:悲哀的歌声总是显得短促。
  • 翠屏:翠绿的山屏。
  • 委泥沙:埋没在泥沙之中,指没有作为。
  • 事主:为国效力。
  • 无禄:没有俸禄。
  • 浮生:短暂的人生。
  • 即有涯:有尽头。
  • 高斋:高高的斋房。
  • 药饵:药物。
  • 绝域:偏远的地方。
  • 改春华:春天也改变了颜色,指景象萧条。
  • 丧乱:国家丧乱。
  • 丹心破:爱国之心破碎。
  • 王臣:国家的臣子。
  • 一家:同心同德。
  • 济世策:济世安民的策略。
  • 尚书郎:官名,职位不高。
  • 豺虎斗:指当权者之间的争斗。
  • 鸳鹭行:指身居高位的官员。
  • 时危:时局危急。
  • 人事急:人事变动频繁。
  • 风逆羽毛伤:比喻在逆境中受到伤害。
  • 江汉:江汉平原。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讲解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瀼西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忧虑,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叹,以及渴望为国效力却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寄居瀼西的生活,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中间几联描写了诗人的身世和处境,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几联,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为国效力,却已经老迈无力的无奈和悲伤。

全诗语言沉郁顿挫,感情真挚深沉,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坎坷的人生经历。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反问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唐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b06f057a251234d6b8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