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禹锡的诗>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全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古诗,西塞山怀古翻译,西塞山怀古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

王浚率领的战船从益州顺流而下,金陵的帝王之气黯然消逝。 千寻长的铁锁沉入长江水底,一片投降的旗帜在石头城上飘扬。 人生经历了多少次为往事伤怀?山川的形势依旧雄伟,依傍着寒冷的江流。 如今普天之下已经统一,四海之内都是一家,只有古老的营垒在萧萧的芦苇丛中显出深秋的景象。

西塞山怀古注释

  •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长江边,旧时为军事要塞。
  • 王浚(jùn):西晋将领,灭吴有功。
  • 楼船:高大的战船。
  • 益州:即蜀地,今四川。
  • 金陵:今江苏南京,三国时吴国的都城。
  • 王气:帝王之气,指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金陵。
  • 千寻:形容极长。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 降幡(fān):投降的旗帜。
  • 石头:石头城,即金陵。
  • 人世:人间,世上。
  • 几回:多少次。
  • 山形:山势。
  • 枕寒流:依傍着寒冷的江流。枕,靠近。
  • 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
  • 故垒(lěi):旧日的营垒。
  • 萧萧:形容风声或草木凋零的声音。
  • 芦荻(dí):芦苇。

西塞山怀古讲解

这首诗是刘禹锡怀古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描写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统一的期望。

首联描写了西晋灭吴的场景,气势磅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生动地描绘了王浚率领强大的水军从四川顺流而下,攻破吴国都城金陵的情景,暗示了吴国的灭亡和六朝帝王之气的消逝。

颔联具体描绘了吴国灭亡的细节。“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写了吴国为了阻止晋军南下,在长江上设置铁锁,但最终还是被攻破,吴国被迫投降。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吴国的失败和晋国的胜利。

颈联转入对历史的感慨。“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诗人感叹人世间经历了多少次令人伤心的往事,而山川的形势却依旧如故,默默地依傍着寒冷的江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自然永恒的赞叹。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期望。“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期望从今以后天下统一,四海之内都是一家,只有古老的营垒在萧萧的芦苇丛中显出深秋的景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统一的期盼,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变迁。

这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将历史、自然和人生感悟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统一的期盼。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唐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29a915e7cba6114bbb8.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