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柳永的诗>十二时(秋夜)>

十二时(秋夜),柳永十二时(秋夜)全诗,柳永十二时(秋夜)古诗,十二时(秋夜)翻译,十二时(秋夜)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柳永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
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着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十二时(秋夜)译文

傍晚雨后初晴,淡淡的烟雾笼罩着月亮,清风吹散云层,月光如水般澄澈。感觉翠绿的帐子里,渐渐生起凉意,秋思也随之涌上心头。天气渐渐转冷,落叶敲打着窗户,西风吹满了庭院,让人难以入眠,只好起身。更漏声声,仿佛滴破了我的忧愁,万千思绪一齐涌上心头,都化作了离人的愁绪。老天怎会知道,当初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竟让我如此牵肠挂肚。漫漫长夜,我时常在枕上,仔细地回忆着你的一举一动。昏暗的烛光下,我从酒醉中醒来,原来一切又只是一场梦。睡醒后,我披上衣服独自坐着,心中充满了无聊的情意。多么希望能与你重聚,再次共享鱼水之欢,重新整理那残留着你香气的被子。我对着天空发誓,从今以后,永远不会将你抛弃。

十二时(秋夜)注释

  • 十二时:词牌名。
  • 晚晴初:傍晚雨后初晴。
  • 淡烟笼月:淡淡的烟雾笼罩着月亮。
  • 蟾光:指月光。蟾,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里有蟾蜍,所以用蟾指代月亮。
  • 翠帐:绿色的帐子。
  • 凉生秋思:感到凉意,引发秋天的思绪。
  • 微寒天气:天气渐渐转冷。
  • 败叶敲窗:凋零的树叶敲打窗户。
  • 西风满院:西风吹满了庭院。
  • 更漏咽:更漏的声音低沉,像在呜咽。更漏,古代计时器。
  • 滴破忧心:更漏的声音好像滴破了忧愁的心。
  • 万感并生:各种情感一齐涌上心头。
  • 离人愁:离别之人的愁绪。
  • 天怎知:老天怎么知道。
  • 一句:指当初分别时所说的一句话。
  • 做得十分萦系:让我非常牵挂。
  • 夜永有时:漫漫长夜。
  • 觑(qù)着:仔细地看着,这里指仔细地回忆。
  • 孜孜地:勤勉,不懈。这里指仔细回忆的样子。
  • 无憀(liáo)情意:无聊的情意。
  • 怎得伊来:怎么才能让她来。伊,她。
  • 重谐云雨:再次共享鱼水之欢。云雨,指男女欢合。
  • 再整馀香被:重新整理那残留着香气的被子。
  • 祝告天发愿:对着天空发誓。

十二时(秋夜)讲解

这首词是柳永描写秋夜思念恋人的作品。全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细腻地描绘了一个男子在秋夜里因思念远方的恋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景。

词的上片,描绘了秋夜的凄清景象。“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点明了时间是雨后初晴的秋夜,淡淡的烟雾笼罩着月亮,清风吹散云层,月光洒向大地,如水般澄澈。这几句描写,既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氛围,也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写诗人感到帐子里凉意渐生,秋思也随之涌上心头,天气也渐渐转冷。这些景物描写,都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写诗人难以入眠,只好起身,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烦躁和不安。“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写更漏声声,仿佛滴破了诗人的忧愁,各种情感一齐涌上心头,都化作了离别的愁绪。

词的下片,着重描写了诗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写诗人感叹当初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竟让他如此牵肠挂肚。“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着孜孜地”,写诗人时常在漫漫长夜里,仔细地回忆着恋人的一举一动。“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写诗人在昏暗的烛光下,从酒醉中醒来,发现一切又只是一场梦,更增添了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写诗人睡醒后,披上衣服独自坐着,心中充满了无聊的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写诗人多么希望能与恋人重聚,再次共享鱼水之欢,重新整理那残留着恋人香气的被子。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恋人强烈的思念和渴望。“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写诗人对着天空发誓,从今以后,永远不会将恋人抛弃,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定。

总而言之,这首词语言细腻,情感真挚,将一个男子在秋夜里思念恋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柳永[宋代]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2d43e415882df0c447c6.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