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

诗人熊禾介绍

熊禾    xióng hé 宋代诗人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本 名 熊禾
别 称
字 号 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
主要作品 《赫曦台四景·中宵皓月》 《入武夷山二首》 《乙巳元日鳌峰书院会拜五十五人》
主要成就 理学家、教育家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出生时间 1247
人物生平

宋亡之后,熊禾誓不仕元,"遂束书入武夷山"(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在五曲晚对峰构筑隐居学习的"洪源书室"。隐居之初,以其崇高的气节和精深的学识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和文士,人们尊其为师长,同其研讨义理。为此,熊禾开始在书室讲学。"四方来学者云集,粝食涧饮,日以孔孟之道相磨石龙。"(民国《崇安县新志》)因而盛誉天下。当时的学者名流,诸如胡庭芳、詹君履等人都曾特来拜访,而求学者更多得难以计数。熊禾为此着手改建书室,将"洪源书室"扩建为"洪源书院"。胡庭芳虽为易学大家,造诣颇深,名重一方,但也经常到洪源书院与熊禾论道。熊禾亦有多篇文字送胡庭芳,阐发自己的理学精要。熊禾十分敬仰朱熹。他在卜居武夷山的12年中,通览朱子诸书,选择其中精要者辑为一册《文公要语》,为人们研习朱熹的思想、理论,提供了极有益的帮助。在洪源书院期间,熊禾还分别上《重修武夷书院疏》、《重建朱文公神道门疏》,以期弘扬朱子之学。熊禾居武夷12年,回到家乡建阳熊墩,在鳌峰之麓重建鳌峰书院,讲学著述,以奉先圣,继承理学道统。因书院门对云谷,改称云谷书院,四方学者接踵而至。熊禾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深受其学说影响,视朱熹为孔子之二,认为朱熹的著述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其学术影响,关系到国家存亡,民心向背。有"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之句(清《武夷山志·重建武夷书院疏》)。熊禾对朱熹的评价,得到后人的赞同,为朱熹在儒家道统中奠定崇高的地位。

成就

熊禾以毕生精力研究儒家经典,继承、弘扬和发展了朱子理学,成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后人称誉:"朱熹有功于圣门,熊禾有功于朱熹"。著有《易经讲义》、《易学图存》、《周易集疏》、《书说》、《大学尚书口义》、《三礼考略》、《春秋通解》、《春秋论考》、《四书标题》、《大学广义》、《四书小学集疏》、《文公要语》等。

生平

宋亡之后,熊禾誓不仕元,"遂束书入武夷山"(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在五曲晚对峰构筑隐居学习的"洪源书室"。隐居之初,以其崇高的气节和精深的学识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和文士,人们尊其为师长,同其研讨义理。为此,熊禾开始在书室讲学。"四方来学者云集,粝食涧饮,日以孔孟之道相磨石龙。"(民国《崇安县新志》)因而盛誉天下。当时的学者名流,诸如胡庭芳、詹君履等人都曾特来拜访,而求学者更多得难以计数。熊禾为此着手改建书室,将"洪源书室"扩建为"洪源书院"。胡庭芳虽为易学大家,造诣颇深,名重一方,但也经常到洪源书院与熊禾论道。熊禾亦有多篇文字送胡庭芳,阐发自己的理学精要。熊禾十分敬仰朱熹。他在卜居武夷山的12年中,通览朱子诸书,选择其中精要者辑为一册《文公要语》,为人们研习朱熹的思想、理论,提供了极有益的帮助。在洪源书院期间,熊禾还分别上《重修武夷书院疏》、《重建朱文公神道门疏》,以期弘扬朱子之学。

熊禾居武夷12年,回到家乡建阳熊墩,在鳌峰之麓重建鳌峰书院,讲学著述,以奉先圣,继承理学道统。因书院门对云谷,改称云谷书院,四方学者接踵而至。

熊禾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深受其学说影响,视朱熹为孔子之二,认为朱熹的著述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其学术影响,关系到国家存亡,民心向背。有"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之句(清《武夷山志·重建武夷书院疏》)。熊禾对朱熹的评价,得到后人的赞同,为朱熹在儒家道统中奠定崇高的地位。

主要成就

熊禾以毕生精力研究儒家经典,继承、弘扬和发展了朱子理学,成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后人称誉:"朱熹有功于圣门,熊禾有功于朱熹"。著有《易经讲义》、《易学图存》、《周易集疏》、《书说》、《大学尚书口义》、《三礼考略》、《春秋通解》、《春秋论考》、《四书标题》、《大学广义》、《四书小学集疏》、《文公要语》等。

  • 《赫曦台四景·中宵皓月》
    赫曦日夕真奇绝,最好中秋看明月。竦身飞上第一峰,不觉清寒近天阙。初离海角犹朦胧,行到天心转光洁。今宵端正照山河,长笛一声愁欲裂。
  • 《入武夷山二首》
    一见识君多道气,再陪杖屦此跻攀。高山流水知公志,明月清风共我闲。落落半生心未泯,寥寥千载事相关。出山一步尘埃满,便好赍粮莫出山。
  • 《乙巳元日鳌峰书院会拜五十五人》
    晓日瞳瞳一岁初,乡闾盛会说吾庐。运当尧历三千六,数协羲图五十余。修竹岁寒欣得友,野花春色且攜书。大篇听取艰贞训,万古天心定不虚。
  • 《赠朱仁甫》
    吾宗贤叔父,穷壤一全人。欲义终取义,求仁果得仁。夜常形梦寐,昼亦想精神。寄语贤孙子,天知我一真。
  • 《与徐同知》
    武夷山中旧学子,汗漫偶作观海游。此观此游亦何有,炎氛瘴雨烂不收。蓬莱绝岛固难望,何处大泽并高丘。独闻东南倚天耸石壁,上有一轮照耀之明月,下有一道演迤之清流。此流不求清,此月不求明。众星冥蒙日毂远拍天,烟浪渺渺令人愁。因思八极间,品彙岂不稠。后皇生物至今日,茫茫大化无停辀。群阴剥尽硕果在,新畲再闢陈根留。我辈等是丰芑春,盛德何止数世谋。男儿生世有不朽,百年易迈千载悠。造物生材谅非偶,阳春有脚先南州。八郡春已满,忍使四海赤子寒飕飕。一时泽物亦易足,旱须霖雨川须舟。书生却顾动遐想,愿为来世苍生忧。斯文迓续正此时,安得古绠千寻修。莘郊匹夫乐尧道,朝鲜逋播叙禹畴。两生不来至今尚绵蕝房魏背汗岂但唐人羞。礼颓乐坏二千载,欲观周道当何繇。我闻伊洛道南后,武夷云谷今鲁邹。孔堂金石未尽泯,淹中断简犹堪搜。独抱遗经守迂拙,岁月兀兀春复秋。蚊蝱负山力谩苦,精卫填海志未休。书生迂拙公所知,此来见公亦何求。穷通志也命当遂,天地倾缺人绸缪。愿公借我一片五色石,要补元气混沌无疮疣。千载在我前,万载在我后,山中事业非王侯。
  • 《送税官仇副使》
    儒道未易行,挽首为禄仕。仕而不得禄,卓哉见廉吏。
  • 《上严廉访十首其一》
    煌煌五星聚,瑞世启文治。明道十事奏,横渠一方议。有志不得行,曲学竟持世。六经亡其一,此责竟谁诿。
  • 《荒城步月》
    出门喜清旷,兴尽唤归船。攜手共明月,知心惟老天。暮潮生远浦,秋色满平田。落落男儿事,相逢岂偶然。
  • 《闻读书有感》
    万叠青山锁暮阴,倚栏凝竚意深深。趁时士女忺秦服,学语儿童解楚吟。当日繁华逐流水,何年拱把秀穹林。辽东俎豆铜川筮,认取斯人万古心。
  • 《三山先贤祠落成八首其一》
    州牧风化遗,乡贤典刊旧。年代较后先,人品类贤否。公议岂有情,祀典固非苟。道义思无疆,功言期不朽。
  • 《擣衣曲》
    北望悠悠音信少,空房念远心常早。流萤煜煜夜稍清,寒雁嗈嗈寒已到。细丝清水练方新,在椸半湿日中明。隔篱翁媪寐不熟,月落尚闻砧杵声。将军锦帐环歌舞,百战尚迟归寸土。老农肩米肉成疮,思妇裁衣泪如雨。
  • 《上张廉访三首》
    道傍竹马彩旌旗,颂德歌辞纪政碑。使者郊原问民瘼,也应采到老夫诗。
  • 《江边客舍》
    轻寒无赖入征裘,野水闲云总是愁。极目远山横霭外,数声鸣橹过苹洲。
  • 《七夕遇雨访石堂先生》
    今宵无月烛,鬃瓢泻银河。谁言滂沱泪,恨此离别多。尔会亦云数,吾感亦如何。
  • 《奉怀明仲旧邻舍》
    久客为邻忆杖藜,情亲端与弟兄齐。一生磨螘团团走,百事枰棋着着低。武定波寒看落月,石头秋晚吊荒蹊。茅檐作计能成否,破壁何堪草满畦。
  • 《蒙泉》
    天池有佳水,云气护深山。我爱泓澄好,人嫌泽润悭。暗空呜滴滴,高壁泻潺潺。渐近尘泥涴,何时复此还。
  • 《赫曦台四景·鸡鸣出日》
    赫曦清昼真奇绝,远望海门观出日。金戈铁骑走千峰,闪闪万旗张天赤。神龙飞上使人惊,烁眼祥光成五色。扶桑欲出升何难,认取真情凝太极。
  • 《寄赵菊东山长三首其一》
    胡为此不采,却采泮水芹。圣人望鲁念,彼黍车辚辚。余泽孟孙氏,管商何足论。新畲有陈根,犹是丰芑春。
  • 《经理建阳县学》
    当年卫道大贤功,人士今知有学宫。自叹升堂惭董子,岂无笑列议韩公。儒风济济衣冠旧,世事茫茫尘网中。我已结茅溪五曲,飞鸿尚许遡天风。
  • 《登升真岩》
    仙宫郁岧峣,仰望如升天。人生无羽翰,凡骨难神仙。行险非所愿,攀高已无缘。且安平易道,聊以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