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

诗人曾惇介绍

曾惇    céng dūn 宋代诗人

曾惇,字谹父,南丰(今属江西)人。纡子。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官太府寺丞,十二年知黄州(《能改斋漫录》卷一一),十四年知台州,十八年知镇江府,二十六年知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一五一、一五八)。曾惇诗,据《能改斋漫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本 名 曾惇
别 称
字 号 号纪梅,字次梅
主要作品 《书事十绝》 《次韵朱知裁少卿见贻二首》 《次洪景伯韵》
主要成就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出生时间
简介

曾惇,1917年12月23日生,湖南省南县九都镇人。号纪梅,字次梅。曾用名曾淳、田中立、刘玉熹、刘百川、刘志诚、熊邦正、熊道海、郑元享、孙国安、孙建叶。中共七大候补代表。

简历

小商人家庭出身,幼年丧父,靠兄长维持生活。1926年11月起入小学和私塾上学。1932年1月至1933年12月入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学习。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就读于岳郡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曾因家庭经济困难几次辍学。学生时代参加过革命活动。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员。

抗战时期

1937年8月任南县民众教育馆宣传员,参加创办《先声报》,任编辑主任,宣传抗日。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至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南华工作委员会书记、组织部部长。6月至10月任湖北省南华安工作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至1939年2月任湖北省南华安石公工作委员会书记。1939年2月至10月任湖北省南县中心县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至1940年5月任中共湘鄂西区委员会委员、公(安)南(县)特别委员会书记。1940年6月至8月任中共江陵中心县委书记。同年10月至1941年10月任中共湘鄂边特委书记。皖南事变后,于1942年到重庆,向中共南方局组织部部长孔原汇报工作。同年秋至1943年9月任中共川东特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43年9月起任中共下川东特委书记。以公开社会职业为掩护,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大业贸易公司工作。1944年3月离开重庆到延安,4月进中共中央党校,先后在二部、一部学习,任小组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

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1946年春被派到武汉开辟工作,任主要负责人。先后以武昌震寰纱厂技术员、汉口钱庄文牍、华中经济通讯社职员等职业为掩护,组织和领导武汉的爱国民主运动。组织了广大学生和其他爱国人士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并领导武汉大学师生取得处理1947年“六一”惨案斗争的胜利和汉口被服厂工人斗争的胜利。同年10月至1948年7月任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1948年7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市委书记。1949年5月武汉解放前后,率领全市地下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反搬迁、反破坏、保卫城市、迎接解放的斗争,受到中原局的表彰。

建国以后

1949年6月至1952年7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代理企业党委书记。1950年7月至1951年6月兼任中共武汉市武昌区委书记。1951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副校长。1952年2月至6月任武汉市委贸易合作系统党组书记。同年7月至1953年1月任中共武汉市江汉区委书记。1953年2月至1954年7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5月至1956年6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武汉市委常委。1954年7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1956年7月当选中共湖北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至1969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1957年至1969年任湖北省武汉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会长。1959年2月增补为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为会员,同时被选为作协武汉分会理事。同年至1969年兼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湖北省暨武汉市分会主席,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湖北省暨武汉市分会常务理事、会长。1960年6月至1962年2月兼任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1960年8月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62年2月当选为湖北省文联委员。6月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组织领导将歌剧《洪湖渔歌》改编成电影剧本《洪湖赤卫队》,撰写《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等多篇论文。1960年10月至1969年兼任中共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外事小组副组长。1962年3月起兼任湖北省直机关业余大学校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8年6月至1984年1月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常委。1978年12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84年9月30日因病在武昌逝世。

著作论文

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漫谈业余学习》、《树立共产主义思想》、《自觉地改造思想》、《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红旗前进》、《略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把工作学习和写作结合起来》、《是促进派还是促退派》、《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发表一周年》、《农村青年怎样学习与钻研技术》、《怎样对待农民的所谓落后面》,诗集《跃进集》等。著有诗作《鳞爪集》。

  • 《书事十绝》
    和戎诏下破群疑,无复旄头彗紫微。屈已销兵宜有报,先看长乐版舆归。
  • 《次韵朱知裁少卿见贻二首》
    丹丘山水窟,中有如斗城。地迥鸟中喧,一叶动亦惊。閒门有胜士,学道师广成。翛然卧环堵,六印一缕轻。脱非玄真子,疑即坐忘生。姓名存丹台,宁问月旦评。小拭未轩翥,补被辞汉廷。肯令莲社流,坐叹草堂灵。要当酌家酿,酒色粲碧瑛。
  • 《次洪景伯韵》
    午夜崩腾玉马飞,春前腊后未为迟。正怜灞上诗无继,似与山阴客有期。摇荡江花迷远渚,埋藏海峤失多岐。谁能作句催端水,清绝合州别驾诗。
  • 《次韵景伯宠示劝农新什》
    奉诏东郊宣主恩,如云和气蔼生春。仙舟偶共元礼载,宫舍仍依王翰邻。忽有清诗惊老眼,惭无惠化及斯人。半生不分微官缚,早晚故溪归钓纶。
  • 《丹后诸先辈被荐书赴试南宫郡守曾惇既大合乐》
    夜窗几岁聚寒萤,一日秋闱较艺精。不但春秋明古义,雅知月旦著乡评。毫端剩埽三千牍,云路方期九万程。三郡看魁天下士,丹丘应未坠家声。
  • 《分绣阁》
    治中妙言语,洪涛泻词源。向来群玉府,垂上紫微垣。佐郡汾海傍,凭轩望朝暾。便欲乘轻车,长啸登昆仑。兹楼何缥缈,千岩霭云屯。空庭百吏散,博山炷微薰。重寻羡门辈,仙事渺无垠。何知对妙高,举手招德云。
  • 《题桐柏石道士院妙声堂》
    门外千峰翠作堆,道人名籍在丹台。是非荣辱俱休问,只放泉声入耳来。
  • 《题一相庵》
    满山松竹翠成林,仿佛前身旧所临,不分双旌杀风景,他年蜡屐再幽寻。
  • 《江南野步简贺子忱蔡瞻明》
    步屧溪南探野梅,冲寒仍与故人来。竹边嫩蕊为谁好,雪后恶云今日开。照夜剩呼修月户,惜花须筑避风台。中郎华发殊堪酒,更挽稽山贺监回。
  • 《次谢景思韵》
    埋没双岩已百年,班班胜事漫流传。幸陪佳客挥犀尘,实欠倾城舞绣筵。故老风流寒似铁,月卿英妙笔如椽。拂衣便欲故山去,复恐眼中无此贤。
  • 《点绛唇(重九饮栖霞)》
    九月传杯,要携佳客栖霞去。满城风雨。记得潘郎句。紫菊红萸,何意留侬住。愁如许。暮烟一缕。正在归时路。
  • 《栖霞偶作》
    蔬饭已忘肉,清心已是僧。春华空婉婉,衰病苦侵凌。风扬孤舟急,江明远浦澄。邵楼来远念,实怯醉时登。
  • 《栖霞会饮诸僚》
    月近中秋好,风因小雨清。山眉烟处远,江练夜深横。我病自不饮,君诗俱有声。放歌能取醉,不必唤嘉荣。
  • 《东湖怀洪景伯》
    东湖径昃半苍苔,问讯红蕖几许开。渺渺波光侵坐席,霏霏荷气著尊罍。片云正为诗情起,好雨更将凉意来。别乘朝来知健否,颇思剧饮拗莲台。
  • 《和谢景思》
    康乐东山迹已东,续衣传钵不无人。往时绛阙清都上,几岁荒山野水滨。红药高吟须小谢,白莲胜社得遗民。不嫌不邑来车辙,同试龙园第一春。
  • 《水龙吟(秋寿太守)》
    去年看月诗成,援毫曾寄鄞江守。流传乐府,惭非宾客,竹枝杨柳。今岁江楼载勤歌扇,青蛾应奏。况铃齐初驻,凉生燕寝,有香雾凝清书。遥想十洲三岛,对冰轮、寒光依旧。主要来自,清都碧落,天香满袖。寄语嫦娥,剩留清照,时为公寿。恐明光诏下,翩然归去,试为霖手。
  • 《和何麒子应雪堂》
    坐想诛茅日,山川走百灵。重来寻旧宅,几至泣新亭。何意投天禄,犹传是岁星。花砖知底物,只老合沉溟。
  • 《洪景伯饮诸丈分绣阁以诗戏之》
    新营小阁面潺颜,领客开樽紫翠閒。千里画图供徙倚,一时名胜喜跻攀。好风已破晚来暑,小雨不遮湖上山。老子个中殊不浅,尚堪同醉看弓弯。
  • 《题谢景思少卿药寮二首》
    维摩示清赢,宴坐丈堂中。静观世上人,百邪所交攻。我有一丸药,得之无是公。人人各安乐,淡然心地空。脱复未办此,济物存阴功。南山千岁苓,托根万丈松。下有青青草,其名为救穷。愿君时举手,采取置药笼。
  • 《次韵李举之玉霄亭》
    新亭崛起最高峰,无数遥岑翠埽空。恐有谢公留屐齿,为开摩诘画屏风。倚江杨柳正高下,照水杏花能白红。正欠渭川千亩竹,清阴分借懒邻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