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与之的诗>山行愁思>

山行愁思,罗与之山行愁思全诗,罗与之山行愁思古诗,山行愁思翻译,山行愁思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罗与之

日落烟欲横,山寒翠将滴。
荒村渺愁人,跬步触四塞。
路遥两髀酸,颇恨身不翼。
舍策还怅然,倦倚松下石。

山行愁思译文

夕阳西下,炊烟将要横向飘散,山中寒意渐浓,翠绿的树木仿佛要滴下水来。荒凉的村庄里住着一位满怀愁绪的游子,迈开脚步,却感觉四面八方都被忧愁所包围。路途遥远,两腿酸痛,真恨自己不能生出翅膀飞过去。放下竹杖,仍然怅然若失,疲倦地靠在松树下的石头上。

山行愁思注释

  • 山行:在山中行走。
  • 烟欲横:炊烟将要横向飘散。欲,将要。
  • 翠将滴:翠绿的颜色好像要滴下来。形容山色青翠欲滴。
  • 荒村:荒凉的村庄。
  • 渺愁人:渺茫的愁苦之人,指诗人自己。
  • 跬步:小步,指行走。
  • 四塞:四面八方都被堵塞。这里指愁绪包围。
  • 路遥:路途遥远。
  • 两髀酸:两腿酸痛。髀,大腿。
  • 恨身不翼:遗憾自己没有翅膀。翼,翅膀。
  • 舍策:放下竹杖。策,竹杖。
  • 怅然:失意的样子。
  • 倦倚:疲倦地倚靠。

山行愁思讲解

《山行愁思》是罗与之创作的一首描写旅途愁思的诗。全诗通过描写日落时分山村的荒凉景色和诗人跋涉的疲惫之态,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愁苦和对远方的渴望之情。

首联“日落烟欲横,山寒翠将滴”,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山村寒意渐浓的画面。夕阳余晖映照下,炊烟袅袅升起,横向飘散,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气氛。“山寒翠将滴”则通过“寒”和“滴”两个字,生动地表现了山中寒意和翠绿的程度,烘托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颔联“荒村渺愁人,跬步触四塞”,点明了诗人的愁思。“荒村”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荒凉、偏僻,更增添了诗人的孤寂之感。“渺愁人”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情感,他是一个满怀愁绪的游子。“跬步触四塞”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愁绪之深,他每走一步,都感觉被愁绪所包围,无处可逃。

颈联“路遥两髀酸,颇恨身不翼”,描写了诗人跋涉的疲惫之态。“路遥”点明了路途的遥远,“两髀酸”则直接描写了诗人身体的疲惫,他走得两腿酸痛。“颇恨身不翼”则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困境、到达远方的迫切心情。

尾联“舍策还怅然,倦倚松下石”,写诗人因疲惫而停下休息,但内心依然充满愁绪。“舍策”表明诗人已经走不动了,不得不停下来休息。“还怅然”则表明,即使停下来休息,诗人的愁绪依然没有消散,他仍然感到失落和迷茫。“倦倚松下石”则描写了诗人疲惫不堪的样子,他无力地靠在松树下的石头上,显得孤单而无助。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却饱含深情。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和对自身感受的真切表达,诗人将旅途中的孤寂、愁苦和对远方的渴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的共鸣。

罗与之[宋代]

罗与之,字与甫,螺川(今江西吉安县)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本集卷一《下第西归》),遂弃去,浪迹江湖间。其诗为刘克庄称赏。有《雪坡小稿》二卷。罗与之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雪坡小稿》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小集》本(简称江湖集)、顾氏读书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并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d6f3bf8d56a57ffa0d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