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驾的诗>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

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刘驾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全诗,刘驾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古诗,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翻译,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驾

勾践饮胆日,吴酒正满杯。
笙歌入海云,声自姑苏来。
西施舞初罢,侍儿整金钗。
众女不敢妒,自比泉下泥。
越鼓声腾腾,吴天隔尘埃。
难将甬东地,更学会稽栖。
霸迹一朝尽,草中棠梨开。

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译文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吴王这里仍旧酒杯满溢,沉醉于享乐。 笙歌之声飘入海边的云层,这声音正是从姑苏台上传来的。 西施刚刚停止歌舞,侍女们忙着为她整理头上的金钗。 其他的妃嫔们不敢嫉妒西施的美貌,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就像地下的尘泥。 越国的战鼓声震天动地,吴国的天空却被歌舞的尘埃遮蔽。 实在难以想象吴王会像勾践一样屈居甬东之地,更别说像他那样栖身于会稽山中。 往日的霸业最终化为乌有,姑苏台上,只有棠梨花在野草中寂寞地开放。

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注释

  • 姑苏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建的宫殿,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
  • 勾践饮胆日:指越王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立志复仇的故事。
  • 吴酒:吴地所产的美酒。
  • 笙歌:泛指音乐歌舞。
  •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使其沉迷女色,荒废朝政。
  • 侍儿:侍女。
  • 金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 泉下泥:指地下的尘泥,比喻地位卑微,不如人。
  • 越鼓:越国的战鼓。
  • 腾腾:形容鼓声震天动地。
  • 吴天:吴国的天空,这里指吴国的统治。
  • 尘埃:比喻歌舞升平的景象。
  • 甬东地:指浙江东部,勾践灭吴后曾迁都于此。
  • 会稽栖:指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在会稽山上栖身。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栖,居住。
  • 霸迹:称霸的业绩。
  • 棠梨:一种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花,秋天结小果实。

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讲解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描写姑苏台的昔日繁华和今日荒凉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吴国灭亡前,吴王夫差沉迷于酒色,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用“勾践饮胆日”与“吴酒正满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吴王的昏庸和享乐。 “笙歌入海云,声自姑苏来”、“西施舞初罢,侍儿整金钗。众女不敢妒,自比泉下泥”,极尽奢靡之能事,暗示了吴国灭亡的必然性。

中间四句写越国积极备战,吴国却依然沉迷于享乐,最终被越国所灭的历史事实。诗人用“越鼓声腾腾,吴天隔尘埃”一句,暗示了吴国的危机。 “难将甬东地,更学会稽栖”,则表达了诗人对吴王夫差最终走向灭亡的惋惜之情,也暗含了对骄奢淫逸的批判。

最后两句,诗人将视线拉回现实,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日景象。“霸迹一朝尽,草中棠梨开”,昔日繁华的姑苏台,如今只剩下野草和棠梨花,昔日的霸业已经化为乌有,令人感慨万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对比鲜明,寓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警示人们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刘驾[唐代]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 、《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686af2b7d2d38744d73.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