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商隐的诗>行次昭应县道上 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

行次昭应县道上 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 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全诗,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 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古诗,行次昭应县道上 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翻译,行次昭应县道上 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商隐

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
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
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

行次昭应县道上 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译文

将军率领大军扫荡叛乱的贼子,朝廷特诏选贤才来赞扬这次的武功。您暂且跟随着军队驻扎在虎牙般的营垒,临近故绛,又含着鸡舌香,一路经过新丰。鱼在沸腾的锅里游动,知道末日很快到来;鸟在倾覆的巢穴里,难道还要等待狂风的吹袭?希望您早日将这次的功勋刻在燕山上,我将翘首期盼您带着诏书,荣归汉朝的朝廷。

行次昭应县道上 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注释

  • 行次:行军途中。
  • 昭应县:唐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 户部李郎中:指李某,在户部任郎中。郎中,官名。户部,掌管户籍、赋税等的机构。
  • 充昭义攻讨:奉命参与征讨昭义节度使叛乱。昭义,唐藩镇名,辖区在今山西东南部。
  • 大旆(pèi):大旗,指军队。
  • 狂童:指叛乱的贼子。
  • 诏选:奉诏选拔。
  • 名贤:指有声望的贤才,这里指李郎中。
  • 赞武功:赞扬这次的武功。
  • 虎牙:指军营的营垒,形容其如虎牙般排列。
  • 故绛(jiàng):春秋时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这里泛指战乱之地。
  • 鸡舌:即鸡舌香,古代朝官奏事时口含鸡舌香,可以辟邪、醒脑。
  • 新丰:汉高祖刘邦故乡,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 鱼游沸鼎:比喻处境极其危险,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
  • 鸟覆危巢:比喻面临危亡,处境岌岌可危。
  • 岂待风:难道还要等待风的吹袭,意即无需等待,危险即将来临。
  • 勒:刻。
  • 勋庸:功勋。
  • 燕石: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古代常在燕然山上刻石纪功。
  • 伫(zhù):久立而待,引申为盼望。
  • 光纶綍(lún fú):指皇帝的诏书。纶,丝带。綍,绳索。古代诏书用丝带或绳索捆扎。
  • 汉廷:指唐朝朝廷。

行次昭应县道上 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讲解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行军途中,为送别奉命参与征讨昭义节度使叛乱的户部李郎中所作。全诗表达了对李郎中此行的赞扬、期盼以及对平叛成功的祝愿。

  • 首联“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点明了事件的背景和李郎中的身份。将军率领军队去平定叛乱,而李郎中是奉朝廷之命选出的贤才,去赞扬这次的武功。
  • 颔联“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描绘了李郎中的行军路线。他暂时跟随军队驻扎在营垒,靠近故绛,又一路含着鸡舌香,经过新丰,暗示了行程的艰辛和责任的重大。
  • 颈联“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用两个比喻,进一步烘托了叛乱的危险和局势的紧迫。鱼在沸腾的锅里游动,鸟巢倾覆,都预示着危机很快就会到来,不容等待。
  • 尾联“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表达了诗人对李郎中的期望和祝愿。希望他早日平定叛乱,将功勋刻在燕山上,并期待他带着皇帝的诏书,荣归朝廷。

这首诗语言精炼,用典丰富,情感饱满,既有对李郎中的赞扬和期盼,也有对战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全诗气势雄浑,意境深远,是李商隐送别诗中的佳作。

李商隐[唐代]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c88f97a6138b39fde4f2.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