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商隐的诗>河阳诗>

河阳诗,李商隐河阳诗全诗,李商隐河阳诗古诗,河阳诗翻译,河阳诗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商隐

黄河摇溶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
龙头泻酒客寿杯,主人浅笑红玫瑰。
梓泽东来七十里,长沟复堑埋云子。
可惜秋眸一脔光,汉陵走马黄尘起。
南浦老鱼腥古涎,真珠密字芙蓉篇。
湘中寄到梦不到,衰容自去抛凉天。
忆得蛟丝裁小卓,蛱蝶飞回木绵薄。
绿绣笙囊不见人,一口红霞夜深嚼。
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
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绵纸。
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
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
晓帘串断蜻蜓翼,罗屏但有空青色。
玉湾不钓三千年,莲房暗被蛟龙惜。
湿银注镜井口平,鸾钗映月寒铮铮。
不知桂树在何处,仙人不下双金茎。
百尺相风插重屋,侧近嫣红伴柔绿。
百劳不识对月郎,湘竹千条为一束。

河阳诗译文

黄河水摇荡翻滚,仿佛从天而降,高耸的玉楼倒映在水面,与中天台遥相呼应。用龙头状的酒器倾泻美酒,宾客举杯为主人祝寿,主人微微一笑,面色红润如玫瑰。

梓泽向东延伸七十里,长长的壕沟和重重壁垒掩埋着如云般的歌姬舞女。可惜了那如秋水般明亮的眼眸,如今只能在汉代帝陵的黄尘中奔驰。

南浦的老鱼流着腥臭的口水,珍贵的信笺写满了芙蓉花般的篇章。从湘中寄来的书信,梦中也难以见到,憔悴的容颜只能独自在凄凉的天空中消逝。

还记得用蛟丝精心裁剪的小桌,蝴蝶飞舞在木棉织成的窗帘旁。绣着绿色的笙囊,却不见佳人身影,只能在深夜里默默地咀嚼着一口红霞般的胭脂。

幽兰花含着露水,散发着清新的香气,却又凋零死去,画中的松溪水清澈而浅淡。楚地的丝竹乐声,似乎比竹枝更高亢,新填的词曲,写在细腻的绵纸上。

巴西的夜市上,红色的守宫闪烁着光芒,后房女子手臂上的守宫砂,点点斑驳。堤坝南边的渴雁,独自飞翔了很久,芦花在西风中一夜凋零。

拂晓时分,珠帘的串线断裂,蜻蜓的翅膀散落,罗屏上只有空青色的颜料。玉湾已经三千年无人垂钓,莲房被蛟龙暗中珍藏。

湿润的银镜,如同井口般平静,鸾钗在月光下闪耀着寒光。不知道月宫中的桂树在哪里,仙人也不肯降临,留下两根金色的花茎。

高大的相风竿矗立在重重屋檐之上,侧面是嫣红的花朵和柔软的绿叶。伯劳鸟不认识对着月亮吟唱的郎君,湘妃竹千条汇聚成一束。

河阳诗注释

  • 河阳: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州市。
  • 摇溶: 摇荡,晃动。形容黄河水势浩大。
  • 玉楼: 精美的楼阁。
  • 中天台: 高台,在天空中显得很高。
  • 龙头泻酒: 用龙头状的酒器倒酒。
  • 梓泽: 古代园林名,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 长沟复堑: 指园林中复杂的沟壑和壁垒。
  • 云子: 比喻众多的歌姬舞女,形容其轻盈飘渺。
  • 秋眸一脔光: 形容女子明亮的眼眸,如秋水般清澈。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 汉陵: 汉代帝王的陵墓。
  • 南浦: 江南水边,常指送别之地。
  • 腥古涎: 腥臭的口水。
  • 真珠密字: 比喻书信文字珍贵而密集。
  • 芙蓉篇: 比喻美好的诗篇。
  • 湘中: 指湖南一带。
  • 蛟丝: 蛟龙吐出的丝,形容丝线精美。
  • 小卓: 小桌子。
  • 蛱蝶: 蝴蝶。
  • 木绵薄: 木棉织成的窗帘。
  • 笙囊: 装笙的袋子。
  • 红霞: 指女子涂抹的胭脂。
  • 幽兰: 幽静的兰花。
  • 画图浅缥: 指画中的景色清淡缥缈。
  • 楚丝: 楚地的丝竹乐器。
  • 竹枝: 指竹枝词,一种民间歌谣。
  • 巴西夜市: 指巴西郡(今四川阆中)的夜市。
  • 红守宫: 红色的守宫砂,古代女子用以验证贞洁的标志。
  • 点臂: 在手臂上点守宫砂。
  • 渴雁: 饥渴的雁。
  • 晓帘: 早晨的窗帘。
  • 空青色: 一种青色的颜料。
  • 玉湾: 指可以钓鱼的美丽水湾。
  • 湿银注镜: 形容镜子光亮如新。
  • 鸾钗: 鸾鸟形状的钗子,华贵的首饰。
  • 金茎: 指仙人的生殖器,此处比喻难以得到的东西。
  • 相风: 相风竿,古代用来观测风向的器具。
  • 百劳: 伯劳鸟,一种鸟名。
  • 对月郎: 对着月亮吟唱的郎君。
  • 湘竹: 湘妃竹,竹子表面有斑纹,传说为湘妃的眼泪所化。

河阳诗讲解

这首诗歌以河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华丽而又充满感伤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河阳的景物、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惋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诗中既有对繁华景象的描绘,如“黄河摇溶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龙头泻酒客寿杯,主人浅笑红玫瑰”,也有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伤,如“可惜秋眸一脔光,汉陵走马黄尘起”、“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整首诗语言华丽,意象丰富,情感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商隐[唐代]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b4503ae60c0048fdf859.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