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昴英的诗>宴鸣佩亭和赵漕韵>

宴鸣佩亭和赵漕韵,李昴英宴鸣佩亭和赵漕韵全诗,李昴英宴鸣佩亭和赵漕韵古诗,宴鸣佩亭和赵漕韵翻译,宴鸣佩亭和赵漕韵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昴英

数尺飞泉漏隔城,寒岩坳处落琮琤。
悬知胜境无尘到,却讶晴天作雨声。
一歃不容贪者饮,两峰宜着醉翁行。
此泉千载因人重,曾识光风霁月清。

宴鸣佩亭和赵漕韵译文

几尺飞瀑从城墙间倾泻而下,寒冷的岩石凹陷处,水流发出清脆的琮琤之声。

可以断定这绝佳的境地没有尘俗侵扰,却又惊讶于晴朗的天空竟然能听到雨声。

这泉水清澈廉洁,不允许贪婪的人饮用,两座山峰之间,很适合醉翁悠闲地漫步。

这泉水历经千年因人而更加显得重要,它曾经知晓光风霁月的清明品格。

宴鸣佩亭和赵漕韵注释

  • 鸣佩亭:亭名,在泉州。
  • 赵漕:指赵姓漕运官员。
  • 数尺飞泉漏隔城:形容瀑布从城墙间倾泻而下。漏:此处指倾泻。
  • 寒岩坳处落琮琤:寒冷的岩石凹陷处,水流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坳:凹陷处。琮琤(cóng chēng):形容玉器撞击的声音,这里形容水声清脆。
  • 悬知胜境无尘到:可以断定这绝佳的境地没有尘俗侵扰。悬知:可以断定。
  • 却讶晴天作雨声:却又惊讶于晴朗的天空竟然能听到雨声。讶:惊讶。
  • 一歃不容贪者饮:一口泉水也不允许贪婪的人饮用,形容泉水的清廉。歃(shà):饮。
  • 两峰宜着醉翁行:两座山峰之间,很适合醉翁悠闲地漫步。着:适合,宜于。醉翁:指欧阳修,他曾自号醉翁。
  • 此泉千载因人重:这泉水历经千年因人而更加显得重要。
  • 曾识光风霁月清:它曾经知晓光风霁月的清明品格。光风霁月:比喻政治清明,也比喻人的品格高尚。

宴鸣佩亭和赵漕韵讲解

这首诗是李昴英在鸣佩亭和赵姓漕运官员唱和时所作,描写了鸣佩亭的泉水,赞美了泉水的清澈,也表达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首联描绘了泉水的形态和声音。“数尺飞泉漏隔城,寒岩坳处落琮琤”,诗人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城墙间倾泻而下,落在寒冷的岩石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一个“漏”字,写出了泉水倾泻而下的动态;“琮琤”则用拟声词,形象地描绘了泉水的声音,使人如临其境。

颔联从感受上进一步描写了泉水。“悬知胜境无尘到,却讶晴天作雨声”,诗人说,可以断定这绝佳的境地没有尘俗侵扰,又惊讶于晴朗的天空竟然能听到雨声。诗人用“悬知”和“却讶”两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对泉水的喜爱和赞叹。

颈联从泉水的品格和适宜的环境入手,表达了对清廉的推崇。“一歃不容贪者饮,两峰宜着醉翁行”,诗人说,这泉水清澈廉洁,不允许贪婪的人饮用;两座山峰之间,很适合醉翁悠闲地漫步。诗人将泉水人格化,赋予了它清廉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像欧阳修这样清廉正直之人的敬佩。

尾联则点明了泉水的价值。“此泉千载因人重,曾识光风霁月清”,诗人说,这泉水历经千年因人而更加显得重要,它曾经知晓光风霁月的清明品格。诗人再次强调了泉水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清明的政治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既描写了泉水的形态和声音,也表达了诗人对清廉品格的赞美和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李昴英[宋代]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ea6a3a4fdeb9a9d5e0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