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柳永的诗>煮海歌>

煮海歌,柳永煮海歌全诗,柳永煮海歌古诗,煮海歌翻译,煮海歌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柳永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從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鹽铁。
太平相业尔惟鹽,化作夏商周时节。

煮海歌译文

煮海为生的百姓以什么为业?妇女不事蚕织,丈夫不事耕种。衣食来源极其稀少,只能用坚固的大盆煮海水,以此缴纳赋税。

每年春夏,潮水涨满海浦,潮水退去后,人们刮取泥土,堆积成小岛。经过风吹日晒,咸味增加,然后引来潮水,灌注在盐田中形成卤水。

卤水浓度不浓不淡,人们没有空闲,采樵深入无尽的大山。即使有豹子的踪迹和老虎的脚印也不敢躲避,早上迎着朝阳进山,傍晚伴着夕阳返回。

用船载,用肩扛,不敢有片刻的停歇,把柴投入巨大的灶中,炉火熊熊燃烧。从早到晚不停地烧煮,才能将波涛变成白盐。

自从开始积蓄卤水到盐像霜一样结晶,无非都是靠借贷来充当粮食。用秤称后交给官府,只能得到一点微薄的钱,借一贯钱往往要偿还十贯。

这样周而复始没有休息,官府的租税还没完,私人的租税又逼迫而来。驱赶妻子,赶走孩子,逼着他们去完成任务,即使有人的外形,但都面呈菜色。

以煮海为生的百姓,有什么苦楚比这更甚?怎么才能让母亲富裕,儿子不贫穷呢?当今朝廷,应该让每一样东西都能物尽其用,希望皇帝的恩德能广施到海边。

停止战争,停下盐税的征收,如果国君有多余的钱财,就停止盐铁官营。治理太平盛世的根本就在于盐业,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夏商周时期的富足生活。

煮海歌注释

  • 煮海之民: 以煮海水为业的百姓。
  • 牢盆: 坚固的大盆,用来煮海水。
  • 汝轮征: 指缴纳盐税。汝,你,指煮海之民。轮征,指盐税。
  • 浦: 海边。
  • 岛屿: 指人工堆积的盐田。
  • 塯(liù): 盐田。
  • 卤: 盐碱地中渗出的液体,多含盐分。
  • 采樵: 砍柴。
  • 未遑(huáng)歇: 没有空闲停歇。遑,空闲。
  • 巨灶: 大灶,用来煮盐。
  • 炎炎: 形容火势旺盛。
  • 烁: 熔化。
  • 潴(zhū)卤: 积蓄卤水。
  • 飞霜: 形容盐的洁白,像霜一样。
  • 餱(hóu)粮: 干粮。
  • 微直: 微薄的收入。直,通“值”,价值。
  • 缗(mín): 古代穿钱的绳子,也指一千文钱。
  • 课工程: 摊派劳役。
  • 菜色: 因饥饿而呈现的脸色。
  • 鬻(yù)海: 出售海盐。鬻,卖。
  • 安得: 怎么能够。
  • 一物不失所: 使每一样东西都能物尽其用。
  • 广皇仁: 广施皇帝的恩德。
  • 甲兵净洗: 停止战争。甲兵,指武器。
  • 征轮辍(chuò): 停止征收盐税。征轮,指盐税的征收。辍,停止。
  • 罢鹽铁: 停止盐铁官营。
  • 相业: 治理国家的根本大业。
  • 尔惟鹽: 指治理太平盛世的关键在于盐业。尔,你,指统治者。惟,在于。
  • 夏商周时节: 指夏商周时期的太平盛世。

煮海歌讲解

这首诗是柳永深入沿海地区,体察民情后创作的。诗人以写实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煮海之民的艰辛生活和沉重负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

诗歌首先描写了煮海之民的生存状态:他们既不从事农业,也不从事纺织业,只能靠煮海水为生,衣食来源非常有限。为了缴纳沉重的盐税,他们不得不辛勤劳作,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山林采樵,忍受着官府和私人的双重盘剥,生活极其困苦。

诗人不仅描写了煮海之民的困苦生活,还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呼吁。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民情,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诗歌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1. 语言朴实,生动形象。 诗人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煮海之民的生活场景和困苦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2. 对比鲜明,突出主题。 诗人将煮海之民的艰辛生活与统治者的奢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主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
  3. 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诗人对煮海之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强烈呼吁,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使读者深受感动。

总而言之,《煮海歌》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歌,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首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柳永[宋代]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9b655de80ae036999b7a.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