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为生的百姓以什么为业?妇女不事蚕织,丈夫不事耕种。衣食来源极其稀少,只能用坚固的大盆煮海水,以此缴纳赋税。
每年春夏,潮水涨满海浦,潮水退去后,人们刮取泥土,堆积成小岛。经过风吹日晒,咸味增加,然后引来潮水,灌注在盐田中形成卤水。
卤水浓度不浓不淡,人们没有空闲,采樵深入无尽的大山。即使有豹子的踪迹和老虎的脚印也不敢躲避,早上迎着朝阳进山,傍晚伴着夕阳返回。
用船载,用肩扛,不敢有片刻的停歇,把柴投入巨大的灶中,炉火熊熊燃烧。从早到晚不停地烧煮,才能将波涛变成白盐。
自从开始积蓄卤水到盐像霜一样结晶,无非都是靠借贷来充当粮食。用秤称后交给官府,只能得到一点微薄的钱,借一贯钱往往要偿还十贯。
这样周而复始没有休息,官府的租税还没完,私人的租税又逼迫而来。驱赶妻子,赶走孩子,逼着他们去完成任务,即使有人的外形,但都面呈菜色。
以煮海为生的百姓,有什么苦楚比这更甚?怎么才能让母亲富裕,儿子不贫穷呢?当今朝廷,应该让每一样东西都能物尽其用,希望皇帝的恩德能广施到海边。
停止战争,停下盐税的征收,如果国君有多余的钱财,就停止盐铁官营。治理太平盛世的根本就在于盐业,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夏商周时期的富足生活。
这首诗是柳永深入沿海地区,体察民情后创作的。诗人以写实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煮海之民的艰辛生活和沉重负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
诗歌首先描写了煮海之民的生存状态:他们既不从事农业,也不从事纺织业,只能靠煮海水为生,衣食来源非常有限。为了缴纳沉重的盐税,他们不得不辛勤劳作,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山林采樵,忍受着官府和私人的双重盘剥,生活极其困苦。
诗人不仅描写了煮海之民的困苦生活,还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呼吁。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民情,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诗歌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 语言朴实,生动形象。 诗人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煮海之民的生活场景和困苦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 对比鲜明,突出主题。 诗人将煮海之民的艰辛生活与统治者的奢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主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
- 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诗人对煮海之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强烈呼吁,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使读者深受感动。
总而言之,《煮海歌》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歌,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首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