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望思台>

望思台,罗隐望思台全诗,罗隐望思台古诗,望思台翻译,望思台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芳草台边魂不归,野烟乔木弄残晖。
可怜高祖清平业,留与闲人作是非。

望思台译文

芳草萋萋的望思台边,冤魂久久不肯归去,荒野中的雾气和高大的树木,在残阳余晖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嘲弄世事。可叹汉高祖刘邦辛辛苦苦开创的太平基业,如今却遗留给后人,成为他们评判争论的谈资。

望思台注释

  • 望思台: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路过故乡沛县,思念父母,于是建台以望,称为望思台。后人多用以寄托怀古之情。
  • 魂不归: 指冤魂不散,暗指刘邦建立帝业过程中杀戮过多,留下了许多冤魂。
  • 野烟乔木: 荒野中的雾气和高大的树木,渲染了荒凉萧瑟的环境氛围。乔木,高大的树木。
  • 弄残晖: 玩弄残余的阳光。暗示王朝衰败,日薄西山。
  • 高祖: 指汉高祖刘邦。
  • 清平业: 指太平安定的基业。
  • 闲人: 指后人。
  • 是非: 指对历史功过的评判和争论。

望思台讲解

《望思台》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怀古诗。诗人登临望思台,目睹荒凉景象,有感于汉高祖刘邦开创的基业最终沦为后人评判是非的谈资,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人世无常的叹息。

诗歌首联描绘了望思台周围荒凉萧瑟的环境,用“魂不归”暗示刘邦建立帝业过程中的杀戮,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颔联以“野烟乔木弄残晖”进一步渲染了衰败之景,暗示汉室的衰微。颈联直抒胸臆,对刘邦的功业表示惋惜,认为其辛勤开创的太平盛世最终却成为了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尾联“留与闲人作是非”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奈和对人世无常的感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将怀古、伤今、议论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也寄寓了对现实的忧虑。诗中既有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评判,也有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58cdbf17ef3bc666c2f8.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