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吕的诗>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

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李吕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全诗,李吕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古诗,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翻译,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吕

吾慕严子陵,躬耕寄事外。
弗听有道举,安得从郭泰。
耻因粟五斗,陶令腰束带。
三贤甘寂寞,举世惜机会。
是心本通明,忍把客尘盖。
洗耳颍阳水,要使闻清籁。
纷纷难与言,简篇犹可赖。

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译文

我仰慕严子陵的品格,他隐居躬耕,将自己寄托于世事之外。他不听从朝廷有道之士的荐举,又怎能像郭泰一样受到人们的敬重呢?我耻于为了微薄的俸禄而折腰,像陶渊明那样为五斗米而束紧衣带。严光、陶渊明、郭泰这三位贤士甘于寂寞,而世人却都只顾着抓住眼前的机会。人的心原本是通透明亮的,怎能忍心让它被世俗的尘埃所覆盖呢?我想要到颍水边洗净耳朵,只希望能够听到清澈纯净的声音。世人的纷纷扰扰难以与他们诉说,幸好还可以依靠诗文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注释

  • 严子陵: 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少与刘秀(后来的光武帝)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多次征召他,他坚辞不就,隐居富春山,垂钓终老。
  • 躬耕: 亲自耕种,指隐居田园生活。
  • 寄事外: 将自己置身于世事之外,指不参与政治。
  • 有道举: 指朝廷荐举有德才之人。
  • 郭泰: 东汉名士,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他以学行著称,士人多归附之,时称“人伦的表”。
  • 粟五斗: 指微薄的俸禄。
  • 陶令: 指陶渊明,曾任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 腰束带: 指束紧衣带,形容为了俸禄而委屈自己。
  • 三贤: 这里指严子陵、郭泰、陶渊明,泛指不慕荣利、甘于寂寞的贤士。
  • 是心: 指人的本心,即纯洁、光明的心灵。
  • 客尘: 指世俗的尘埃,如名利、欲望等。
  • 颍阳水: 指颍水,古人常以颍水比喻清高的品格。
  • 清籁: 指清澈纯净的声音,比喻高尚的境界。
  • 纷纷: 指世俗的纷扰。
  • 简篇: 指诗文。
  • 犹可赖: 还可以依靠。

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讲解

这首诗是李吕有感于世风日下,追慕古代贤士的隐逸和高洁品格而创作的。诗人通过列举严子陵、郭泰、陶渊明等人的事迹,表达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 诗的前四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严子陵的仰慕,以及不愿像世俗之人那样追求名利的决心。
  • 中间四句,诗人批判了世人追逐功名的心态,认为他们忘记了人的本心。
  • 后四句,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洗涤心灵、追求高尚境界的愿望,并表示可以通过诗文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批判。诗人通过对古代贤士的赞美,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诗中“是心本通明,忍把客尘盖”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李吕[宋代]

李吕(1122—1198)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d09bcdb2286f0c163ea.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