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霓遮蔽了天空的光芒,贤明的君王应运而起,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康。如同应时而生的夔龙,扫荡了开元年间的污浊之气。廓清了太微星空的金镜,垂拱而治,使边远之地也得以安宁。即使是轻微的尘埃,也汇集在嵩山之上,这虚幻的点缀,也代表着对盛世清明的赞美。我错误地被授予紫泥诏书,想要在青云之上贡献自己的才能。却被谗言迷惑了君王的心,恩情疏远了那些奸佞之臣。我彷徨在宫廷之下,叹息着光阴的流逝。还没有写出像王粲《登楼赋》那样的诗篇,就已经像贾谊一样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扬起风帆,漂流在秋天的江面上,不被尘世的罗网所束缚。山海之势向东倾泻,百川奔流,永无止境。我与范蠡相隔一千多年,时运不济,英才难遇,只能遥遥地表达敬意。登上船头,眺望远方,忽然看见了沧浪之水。隐士从何处而来?空虚的船只又停靠在哪里?他的衣着容貌淳朴古老,文章却华丽优美。他热情地接待我这个故乡之人,高尚的品德和情谊没有衰退。顾侯通达言语和沉默的奥妙,权子明辨通达和闭塞的道理。他们曾经是无拘无束的云,却都因为我而停留在此。两片浮萍容易飘转不定,孤独的仙鹤却渴望展翅高飞。明天就要前往潇湘,一同拜谒苍梧之地的舜帝。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高山人以及权、顾二位朋友的,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的前半部分,诗人首先赞美了贤明的君王和清明的政治,但也表达了自己被谗言所害的遭遇和内心的失落。诗人用“虹霓掩天光”和“谗惑英主心”等意象,暗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描写自己与隐士相遇的情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格的赞美。诗人用“挂帆秋江上,不为云罗制”和“高士何处来,虚舟渺安系”等语句,表达了自己想要摆脱世俗束缚的心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朋友的赞赏和对友谊的珍视,以及一同追求理想的愿望。
全诗语言流畅,意象丰富,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