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克庄的诗>杂咏一百首·韩伯休>

杂咏一百首·韩伯休,刘克庄杂咏一百首·韩伯休全诗,刘克庄杂咏一百首·韩伯休古诗,杂咏一百首·韩伯休翻译,杂咏一百首·韩伯休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克庄

女子乃知我,明朝变姓名。
可怜逃不密,犹迫诏书行。

杂咏一百首·韩伯休译文

女子最终还是识破了我(的身份),(料定我)明天就要改名换姓逃亡。可怜她即使逃得再隐秘,最终也无法逃脱,还是被朝廷的诏书追捕。

杂咏一百首·韩伯休注释

  • 杂咏:诗歌的体裁,内容广泛,不拘一格。
  • 韩伯休:指作者刘克庄自己。刘克庄因得罪权臣韩侂胄,遭到迫害,不得不改名换姓逃亡。此处用“韩伯休”代指自己,是一种隐晦的表达方式。
  • 乃:终于,最终。
  • 明朝:明天。
  • 变姓名:改变姓名,指逃亡,隐姓埋名。
  • 可怜:可叹,可惜。
  • 逃不密:逃得不够隐秘,指即使逃亡也难以摆脱追捕。
  • 犹:仍然,还是。
  • 迫:逼迫,追赶。
  • 诏书行:朝廷的诏书下达,指朝廷下令追捕。

杂咏一百首·韩伯休讲解

这首诗是刘克庄《杂咏一百首》中的一首,诗中作者借一位女子逃亡的故事,抒发了自己因得罪权臣而遭到迫害,被迫逃亡的无奈和愤慨之情。

首句“女子乃知我”,看似写女子识破了作者的身份,实则是作者自比为逃亡的女子,暗示自己即将面临的困境。 “明朝变姓名”,写出了作者被迫改名换姓,远走他乡的无奈。

后两句“可怜逃不密,犹迫诏书行”,进一步描写了逃亡的艰难,即使逃得再隐秘,也无法摆脱朝廷的追捕,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绝望和对权臣的憎恨。 “诏书行”三字,更突显了权势的压迫,令人感到窒息。

全诗语言简洁,却饱含深意,将作者的痛苦和愤慨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描写一个虚构的逃亡女子,作者巧妙地隐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避免了进一步的迫害,也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诗中流露出的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刘克庄[宋代]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74d04e61772d3bcb1f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