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景熙的诗>归白石故庐>

归白石故庐,林景熙归白石故庐全诗,林景熙归白石故庐古诗,归白石故庐翻译,归白石故庐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景熙

四邻井灶出荒墟,独鹤归来认旧庐。
一迳苍苔供瘦策,半簪华发伴残书。
斜阳苍陌语初燕,新水池塘生细鱼。
小立春风邻寂寞,忽吹花片入襟裾。

归白石故庐译文

四面八方的邻居家园都已化为荒凉的废墟,只有一只孤鹤飞回来,还能辨认出我昔日的家。

一条长满苍苔的小路,正好可以拄着拐杖慢慢行走;斑白的头发,伴随着我翻阅着残缺的书籍。

夕阳西下,广阔的田野上传来燕子的呢喃细语,新涨的池塘里,小鱼儿开始自由自在地游动。

我独自站在春风中,邻里之间一片寂静,忽然一片花瓣被风吹起,落入我的衣襟。

归白石故庐注释

  • 白石故庐: 指作者林景熙在白石(今浙江温州乐清白石镇)的旧居。
  • 井灶: 指人家的炊井和炉灶,代指人家,家园。
  • 荒墟: 荒凉的废墟。
  • 独鹤: 孤单的鹤,常用来比喻隐士或高洁之士。这里指诗人自己。
  • 旧庐: 旧居,老家。
  • 一迳: 一条小路。
  • 苍苔: 青苔。
  • 瘦策: 指拄着拐杖。
  • 半簪华发: 头发花白,只用半支簪子绾住,形容年老。
  • 残书: 残缺不全的书籍。
  • 苍陌: 苍茫的田野。
  • 语初燕: 燕子开始呢喃。
  • 新水: 春天新涨的池水。
  • 襟裾: 衣襟。

归白石故庐讲解

这首诗是林景熙重归故居时所作,描绘了战乱后家园破败、人烟稀少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园故土的眷恋,以及孤寂无奈的心情。

首联“四邻井灶出荒墟,独鹤归来认旧庐”开篇点题,用“荒墟”二字概括了战乱后家园的破败景象,昔日热闹的邻里早已消失,只剩断壁残垣。诗人以“独鹤”自比,说明自己像孤鹤一样回到了残破的家园。“认”字表明即使家园破败,诗人对故土的感情依然深厚。

颔联“一迳苍苔供瘦策,半簪华发伴残书”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苍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家园的荒芜,诗人只能拄着拐杖在长满青苔的小路上慢慢行走。“半簪华发”和“残书”则展现了诗人年老体衰、生活清贫的形象,但他依然坚持读书,表明了他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

颈联“斜阳苍陌语初燕,新水池塘生细鱼”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春景,也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喜悦之情。夕阳西下,燕子开始呢喃,新涨的池塘里,小鱼儿开始游动,这些景象给破败的家园带来了一丝生机,也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慰藉。

尾联“小立春风邻寂寞,忽吹花片入襟裾”写诗人独自站在春风中,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寂寞,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花瓣飘落到衣襟上,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幽淡远,表达了诗人对家园故土的眷恋,以及在战乱后孤寂无奈的心情,也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

林景熙[宋代]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167915d3ca941c1c75e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