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代文宣王答>

代文宣王答,罗隐代文宣王答全诗,罗隐代文宣王答古诗,代文宣王答翻译,代文宣王答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三教之中儒最尊,止戈为武武尊文。
吾今尚自披蓑笠,你等何须读典坟。
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
若教颜闵英灵在,终不羞他李老君。

代文宣王答译文

三教之中,儒教最为尊崇,停止战争是为了推崇文治。我现在还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你们又何必去读那些经典书籍呢?

佛教的宝塔高耸入云霄,道教的宫殿也直插青云。如果颜回、闵子骞这些儒家先贤的英灵还在,最终也不会以拜访李耳(老子)为耻辱。

代文宣王答注释

  • 文宣王: 即孔子,唐玄宗时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此处指代儒家。
  • 三教: 指儒教、佛教、道教。
  • 止戈为武: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息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功,意为推崇文治。
  • 蓑笠: 遮雨的蓑衣和帽子,是贫苦农民的装束。此处诗人自谦。
  • 典坟: 指儒家经典书籍。典,指《尚书》;坟,指《三坟》,相传为古代的典籍。
  • 释氏: 指佛教。释迦牟尼的后代。
  • 宝楼: 指佛教的宝塔。
  • 侵碧汉: 高耸入云霄。碧汉,指天空。
  • 道家: 指道教。
  • 宫殿: 指道教的宫观。
  • 拂青云: 拂,擦。接近天空。形容道观的高大。
  • 颜闵: 颜回和闵子骞,都是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 英灵: 指死后的精神。
  • 李老君: 即老子,道教的创始人。

代文宣王答讲解

罗隐这首《代文宣王答》以孔子的口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崇尚佛、道,轻视儒学的现象的不满。

首联点明儒家在三教中的地位,以及儒家“止戈为武”的政治理想,强调文治的重要性。颔联以自谦的口吻,反问世人为何还要去读儒家经典,实则表达了对社会轻视儒学的讽刺。颈联描绘了佛教、道教寺庙的宏伟壮丽,与诗人自身的贫寒形成对比,更显出对世风日下的不满。尾联假设颜回、闵子骞这些儒家先贤的英灵尚在,最终也不会以拜访老子为耻,暗示儒、道之间本不应互相轻视,更不应厚此薄彼。

全诗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忧虑。诗人以“代答”的形式,更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效果。诗中既有对儒家衰落的惋惜,也有对佛教、道教兴盛的反思,以及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批判。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16400bf03ff364263c3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