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基的诗>咏史(二十一首)>

咏史(二十一首),刘基咏史(二十一首)全诗,刘基咏史(二十一首)古诗,咏史(二十一首)翻译,咏史(二十一首)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刘基

隋帝易广勇,天命以不长。
唐宗昧治恪,本支竟摧笺。
圣人有达节,变通亦何常。
禹汤不同迹,万古皆明王。

咏史(二十一首)译文

隋炀帝杨广逞勇好战,违背天意,注定了他统治的短促。唐太宗李世民疏忽了对政治的谨慎,导致宗室子弟互相残杀,最终衰败。圣人懂得通达事理,顺应时势而变化,这是很正常的。禹和汤的行事方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万古称颂的英明君王。

咏史(二十一首)注释

  • 隋帝易广勇:隋帝,指隋炀帝杨广。易,轻率,轻忽。广勇,逞勇,好大喜功。
  • 天命以不长:天命,上天的意旨,指统治的合法性。以,因此。不长,不长久,指隋朝的短命。
  • 唐宗昧治恪: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昧,疏忽,不明。治恪,治理的谨慎,指对政治的谨慎态度。
  • 本支竟摧笺:本支,宗族,宗室子弟。竟,最终。摧笺(jiān),摧折,这里指宗室互相残杀,导致衰败。笺,这里作“衰败”之意。
  • 圣人有达节:圣人,指有圣德的君主。达节,通达事理,懂得变通。
  • 变通亦何常:变通,根据情况变化调整。亦何常,也是很正常的。
  • 禹汤不同迹:禹,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闻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武力灭夏而立国。迹,事迹,行事方式。
  • 万古皆明王:万古,永远,长久。明王,英明的君王。

咏史(二十一首)讲解

这首诗是刘基《咏史》组诗中的一篇,旨在评论历史人物,总结历史教训。

诗的前四句分别评论了隋炀帝和唐太宗。刘基认为隋炀帝因其逞勇好战、违背天意而导致了短命的统治。而唐太宗虽然政绩卓著,但因疏忽了对宗室的管理,导致宗室互相残杀,最终衰败。

后四句则表达了刘基的历史观。他认为圣人应懂得通达事理,顺应时势而变化。禹和汤虽然行事方式不同,一个以治水著称,一个以武力立国,但他们都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英明君王。

整首诗语言精炼,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君主的期望,希望君主能够吸取历史教训,顺应时势,为百姓谋福祉。这首诗也体现了刘基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邃智慧。

刘基[明代]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39fa935c753c3c3a03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