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

诗人吴芾介绍

吴芾    wú fèi 宋代诗人

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本 名 吴芾
别 称 湖山居士
字 号 明可
主要作品 《邦人献芍药四种日御爱红日霓裳红日缀珠冠子》 《题碧云亭》 《重阳即席呈诸兄叔》
主要成就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出生时间
人物生平

两淮抗金失利,主和派为求偏安一隅,纷纷主张对金退让。吴芾力排众议,建议高宗亲征,驻跸建康(今南京),“以系中原之望”。隆兴元年(1163),升礼部十郎。二年十一月,任敷文阁直学士临安知府,十二月,复威吏部侍郎。几经升迁,气质益坚。曾言:为管“视百姓当如父母,视公事当如私事;预期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终为权臣所忌,出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芜湖辖境)。乾道五年(1169),以龙图阁直学士告老还乡,修小西湖于后里吴,终日从事著述。卒年80,谥康肃。墓葬于县西十里申岙,朱熹为其作神道碑文。著有表奏五卷,诗文30卷,今存《湖山集》十卷,收纂于《四库全书》。约生于宋徽宗政和中,约卒于光宗绍熙中,年八十岁。第绍兴进士。迁秘书正字。与秦桧有旧,及桧专政,芾退然如不识。桧疑之,讽言者论罢。后除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丙淮战不利,劝高宗亲征。帝至建康,请驻跸以繋中原之望;终不能用。孝宗即位,累迁记部侍郎,以刚直见忌,引去。旋起知太平州。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自号湖山居士。卒,谥康肃。芾为文豪健俊整,著有诗文三十卷,及表奏五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世。

文史记载

《宋史·吴芾传》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与秦桧旧故,至是桧已专政,芾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知处州。处旧苦丁绢重,芾损之,以新丁补其额。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矣。”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高宗纳其说。会有密启还东者,下侍从、台谏议,芾言:“今欲控带襄、汉,引输湖、广,则临安不如建康便;经理淮甸,应接梁、宋,则临安不如建康近。议者徒悦一时扈从思归之人,非为国计。臣恐回凿之后,西师之声援不接,北土之讴吟绝望矣。”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余毒也。能反其道,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孝宗初即位,陛辞,陈裴垍对唐宪宗“为治先正其心”,以为临御之初,出治大原,无越于此。上嘉纳。至郡,劝民义役。金华长仙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徇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中书舍人阎安中为孝宗言二臣之去,非国之福。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筑者久役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呼至城下,厚犒遣之,而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知隆兴府。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再奉太平祠,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 《邦人献芍药四种日御爱红日霓裳红日缀珠冠子》
    冠子缀珠初泣露,霓裳舞袖更萦风。就中纵有红都胜,淡伫争如御爱红。
  • 《题碧云亭》
    累土创新亭,本拟还旧观。或言旧亭庳,视此才及半。我方安朴拙,岂敢事轮奂。言念梦幻身,终日困几案。既未许自如,超然脱羁绊。亦欲对江山,时发一笑粲。自从得新亭,顿觉百忧散。亭前柳色新,亭下荷花乱。明月可坐邀,积雪堪俯玩。凭栏送飞鸿,千里归一盼。诗成似有神,酒行俗无算。取次亦足乐,胡为尚兴叹。恨吾年已衰,志不在游宦。何当归去来,终老湖山畔。
  • 《重阳即席呈诸兄叔》
    淅淅西风作晚凉,惊人节物又重阳。频年此会成千里,环坐如今共一觞。且把黄花开笑口,莫因白发搅愁肠。人生聚散浑无定,来岁那知在故乡。
  • 《五月七日晚登碧亭有感》
    连岁芙蕖照眼明,今年荷叶又青青。老夫去此无他恋,只忆看花水上亭。
  • 《三三径》
    种成松竹与江梅,杖履相过日几回。莫谓个中三友足,也须更许老夫来。
  • 《游金山》
    欲向南昌去,先为北固行。泛舟游寺古,倚槛看江清。久作市朝客,喜闻钟磬声。登临曾未竟,已足快平生。
  • 《归来到红梅下有感》
    惜花端拟醉花时,不谓花开失素期。去日横枝才蓓蕾,归来满树已离披。虽知胜赏输同舍,尚爱余芳绕曲池。花亦念予情不浅,更留残萼索题诗。
  • 《和陶神释》
    人生禀一气,自微而至著。不问富与贫,不论新与故。自有形影初,我便相亲附。二子既有言,我宁无一语。汝形未生时,影复在何处。偶与我有缘,同生复同住。幸我所依人,造理仍知数。身虽未溘然,已办周身具。得酒即忘怀,宁复顾毁誉。醒即看云眠,目送孤鸿去。我亦得安闲,不忧还不惧。说与二子知,莫为身外虑。
  • 《游荆山寺》
    道左逢幽寺,巍然气象新。泉声长绕舍,山色欲侵人。疏牖时穿竹,虚堂不染尘。老僧仍好事,不厌客来频。
  • 《再见双头莲》
    我来才见月初圆,两度池开并蒂莲。嘉瑞还来非偶尔,悬知连岁有丰年。
  • 《湖山遣兴》
    我在小西湖,浩渺仍清旷。大旱未尝枯,久雨亦不涨。灌溉数千顷,无欠亦无长。中有十里荷,花开密相傍。疑若水仙游,波间张供帐。既列万红妆,复陈千彩仗。风细月明时,天香互飘荡。纵有老画师,丹青难仿像。我心如死灰,万事俱废忘。独于此留情,曾不忘一饷。日日绕岸行,踏破屐几緉。无以寄幽怀,诛茅聊小创。开窗面湖光,纳此无尽藏。冀得日临赋,少效陶元亮。用以偿素心,庶不孤雅尚。每自谓生前,足可供酬唱。偶未脱世缘,一出成牵强。红尘四十年,白发三千丈。劳心复劳心,时时婴拙恙。梦寝到湖边,恨无缩地杖。迨今始归休,挂冠老湖上。坐看水中天,依然涵万象。近树与远山,倒引还弥望。惊湍泻两闸,飞瀑来千嶂。沙头鸥鹭集,水面龟鱼漾。似认旧主人,有意来相向。时方夏初临,雨霁天风颺。日影烘微云,水纹生细浪。徘徊至夕阳,迤逦扁舟放。恍觉此身轻,有如在崑阆。我病虽不饮,亦为倾家酿。酒酣逸兴来,怀抱益舒畅。嗟我本寒儒,百种无一样。晚有田与园,所得已过当。今更享此湖,重惭逾分量。是岂人之力,无乃天所贶。惟是顽钝姿,年衰多俗状。尘痕满衣襟,揽镜空感怆。要当尽洗濯,见我本来相。心迹喜双清,从人诧官况。
  • 《赏梅偶成》
    一冬准拟赏江梅,直至如今始见开。已怪轻寒勒春住,更忧横雨把花摧。相携且看枝头雪,共坐聊倾树不杯。况是公庭无个事,何妨一醉习池回。
  • 《寄江朝宗》
    藕花爽约约寒梅,开遍南枝尚未来。今日有人传尺素,却云直待海棠开。若赏海棠犹未晚,回头便见春风转。只恐君无必信言,守到此时还更展。
  • 《寄陈彦邦二首其一》
    自古中兴用实才,正资贤哲共图回。若为清禁挽不住,亦效衰翁归去来。幸有江水供笑傲,更邀风月与徘徊。得閒莫惜频相过,伴我樽前笑口开。
  • 《和陶影答形》
    行止每依人,人皆笑我拙。独以相从人,未能便弃绝。纵君得显荣,亦耻事谀说。人情苦好乖,会少常多别。而我独与君。初不易生灭。相亲如一体,亦不畏寒热。但我常自暇,而君力常竭。若以此比方,孰优还若劣。
  • 《梅怨》
    我与梅花素有期,故应花怨我轻离。巡檐索笑宁无日,少待归来酒作池。
  • 《重阳再和乙丑岁韵》
    老去逢秋倍感伤,此生能风几重阳。喜君绿蚁初浮瓮,容我黄花满泛觞。幸返丘园如素志,况陪新旧话中肠。已拼今日如泥醉,苦恨频年客异乡。
  • 《有感十首其一》
    宫院深深今是非,可无三户报秦期。直应更作包胥泣,未抵含冤屈宋词。
  • 《谢钱参惠驴》
    白发衰翁七十余,尚劳轸记特驰书。知无仙骨能骑鹤,喜有残骸可跨驴。廐下分来齐骏驷,林间乘去胜巾车。更烦拈出荆申事,遐想风流愧莫如。
  • 《和泽民》
    归心已动不容留,多谢君恩许退休。虽喜溪山归似旧,却惊岁月去如流。门前已是开三径,湖上何妨具一舟。莫道此时无伴侣,得公足可共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