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

诗人钟惺介绍

钟惺    zhōng xīng 明代诗人

钟惺(1574~1624) 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本 名 钟惺
别 称
字 号
主要作品 《江行俳体十二首其一》 《寄怀表兄王幼振兼邀枉过》 《坠蝉(有群蚁共持之,茂之解焉)》
主要成就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
所处时代 明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出生时间
简介

钟惺(1574年~1624年)明代文学家。字伯敬,一作景伯,号退谷、止公居士,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人物生平

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钟一贯任武进(今属江苏)学训。万历三十八年中(1610年)进士,授行人,掌管诗诣及册封事宜。次年,他以奉节使臣出使成都;后又出使山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再赴贵州,主持乡试。后迁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调往江南,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在南京时,钟惺简淡自持,于秦淮河畔租一楼屋,伏案读史至深夜,每有所得辄记之,撰成《史怀》一书,评论古史,“多所发明,有古贤所不逮者”。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喜游名山大川,曾与林古度同登泰山。天启初年,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他在闽中仍倡幽峭诗风,并且参以禅旨,令人莫测高深,有“诗妖”之名。江南张泽、华淑,闽人蔡复一等,倾心附和,把钟惺奉为“深幽孤峭之宗”。不久,钟惺因丧父,回家守制,竟于天启五年(1625年)病逝于家,享年五十二岁。卒葬天门县城南鲁家畈(今天门县李场公社)。至今墓碑尚存。明清时,县内立有“钟谭合祠”,坊题“天下文章”四字。遗址在今天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之东。后人将他的诗文辑为《隐秀轩集》。他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唐人诗,作《唐诗归》;又评选隋以前的诗,作《古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文学主张

反对拟古文风

他对明中叶以后盛行文坛的拟古主张加以批驳,指出“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钟惺《诗归序》)。他认为“七子”模拟古人词句,只不过是“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同前)。因而力求改变这种文风,提出“势有穷而必变”的变革主张(《问山亭诗序》)。

主张诗人应书写性灵

这种“性灵”或“灵心”是“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是“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诗归序》)。即要在古人诗词的精神中去寻求性灵。但是,他认为这种古人的真诗精神是“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于是他自己的作品极力追求孤僻情怀“别趣理奇”即所谓孤怀、孤诣,且夸耀说:“我辈文字到极无烟火处。”(《答同年尹孔昭书》)

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

《明史·文苑传》载:“自宏道矫王、李诗之弊,倡以清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钟惺认为公安派末端文风俚俗、浅率,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但他却走入了另一形式主义极端,往往只顾及字句,忘却篇章,追求奇字险韵,造成一种艰涩隐晦的风格,以致有些诗句语意不畅,令人费解,如“树无黄一叶,云有白孤村”(《昼泊》)等。钟、谭以这种主张为标准评选《诗归》。他们所选唐诗,专取清瘦淡远一格,众所推重的李白《古风》、杜甫《秋兴》等名篇都不选入,试图以幽冷来洗“七子”的绚烂,足可见其主张的长、短,利、弊。钟惺的诗,由于追求幽情孤行,所以大多情思狭窄,题材局促,缺乏深厚广阔的社会内容。不过他苦心吟事,雕字酌句,不遗余力,有些五古游览诗作写得还相当好。如《经观音岩》、《舟晚》等,虽有雕镂之嫌,然寄情绘景,时有名理。其《上巳雨中登雨花台》、《巴东道中示弟栓》,手眼别出,可见清思。另外,有些诗作对社会现实也有所反映,如《江行俳体》12首,写及了“官钱曾未漏渔蛮”的赋税严重情况。钟惺记叙、议论、散文亦有一些新奇隽永之作。写景寄情小品《浣花溪记》,以生动细腻笔触描绘了唐代大诗人杜甫成都寓地浣花溪一带逶迤、清幽的景色,抒写对杜甫的敬仰之情,并寄寓自己的情怀。清溪碧潭,移步换景,体现了竟陵派“孤行静寄”的情怀和个性,以及求新求奇的幽深孤峭的风格。此外《游五夷山记》也是此类作品。他的叙议小品《夏梅说》,巧妙地从时令变化,引出赏梅、咏梅人的冷热,进而揭示人情世态的寒暖;对“趋梅于冬春冰雪者”的趋炎附势风气给予嘲讽和批判,构思立意较为新奇。文艺短论《题鲁文恪诗选后》(之二)主张诗文创作宜少而精,提出“不能尽善,而止存一篇数篇、一句数句之长,此外皆能勿作”,反对“多多益善”粗制滥造。并将文章分为三等:“选而作者,上也;作而自选者,次也;作而待人选者,又次也。”总之,钟惺诗文主张反拟古,主性灵,有积极一面,他的求新求奇文风,对传统散文有所突破,与公安派一样,对晚明小品文的大量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狭窄的题材及情怀,艰涩幽冷的语言及文风,无疑也束缚了他在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清代曾将“公安”、“竟陵”之作列为禁书,诋毁排击甚烈。

文学成就

钟惺著作有《隐秀轩集》,其中诗10集,16卷;文23集,35卷。诗按四至七言及古、近体排列,文以赋、序、记、传、论、疏、题跋、赞等分集编排。其他著作有《如面潭》18卷,《诗经图史合考》20卷,《毛诗解》(无卷数),《钟评左传》30卷,五经纂注》5卷,《史怀》17卷。钟惺与谭元春合编《诗归》51卷,其中古诗15卷,唐诗36卷。又有《合刻五家言》(无卷数),《名媛诗归》36卷,《周文归》20卷,《宋文归》20卷等。又与谭元春合编《明诗归》10卷,遗1卷;合评《诗删》10卷。此外尚有署名钟惺评点、批注演义小说,一般认为多系别人伪托。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九说:“伯敬诗清迥自异,全用欧九飞盖桥玩月笔法,与谭友夏选《古唐诗归》,一时翕然称之。”

诗作选摘

【前懊曲(三首选一)】畏君知侬心,复畏知君意。两不关情人,无复伤心事。【无字碑】如何季世事,反近结绳初?民不可使知,亟亟欲其愚。隐然示来者,此意即焚书。【夜归】落日下山径,草堂人未归。砌虫泣凉露,篱犬吠残晖。霜静月逾皎,烟生墟更微。入秋知几日,邻杵数声稀。【答彦先雨夜见柬(二首选一)】萧然形影自为双,旅况乡心久客降。历尽严霜如落叶,听多寒雨只疏窗。【宿浦口周茂才池馆】江边事事作山家,复有山斋着水涯。一壑阴晴生草树,六时喧寂在莺花。潮寻故步沙频失,烟叠新痕岭若加。信宿也知酬对浅,暂将心迹寄幽遐。【丘长孺将赴辽阳留诗别友意欲勿生壮惋之余和以送之】借箸前筹战守和,较君当局意如何?岂应但作旁观者,预拟铙歌与挽歌。

生平

钟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钟一贯任武进(今属江苏)学训。万历三十八年中(1610年)进士,授行人,掌管诗诣及册封事宜。次年,他以奉节使臣出使成都;后又出使山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再赴贵州,主持乡试。后迁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调往江南,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在南京时,钟惺简淡自持,于秦淮河畔租一楼屋,伏案读史至深夜,每有所得辄记之,撰成《史怀》一书,评论古史,“多所发明,有古贤所不逮者”。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喜游名山大川,曾与林古度同登泰山。天启初年,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他在闽中仍倡幽峭诗风,并且参以禅旨,令人莫测高深,有“诗妖”之名。江南张泽、华淑,闽人蔡复一等,倾心附和,把钟惺奉为“深幽孤峭之宗”。不久,钟惺因丧父,回家守制,竟于天启五年(1625年)病逝于家,享年五十二岁。卒葬天门县城南鲁家畈(今天门县李场公社)。至今墓碑尚存。明清时,县内立有“钟谭合祠”,坊题“天下文章”四字。遗址在今天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之东。后人将他的诗文辑为《隐秀轩集》。

他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唐人诗,作《唐诗归》;又评选隋以前的诗,作《古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 《江行俳体十二首其一》
    江乡涨后指荒郊,木杪鱼罾俯雀巢。处处葑田催种麦,家家竹瓦代诛茅。岸容霜老菰蒲秃,水气晴粘草树交。快舫蚀波才寸许,急湍底复怨舟胶。
  • 《寄怀表兄王幼振兼邀枉过》
    病来疏旧友,老至念周亲。五十余中表,存亡凡几人。回头梨栗日,弹指杖舆身。莫悔前时阔,从今相过频。
  • 《坠蝉(有群蚁共持之,茂之解焉)》
    神洁诚难辱,居高未免危。又非逢臂怒,遂致折肱悲。吟啸能无废,堤防似亦迟。幸灾群小急,感遇一身知。命已看如蜕,心犹惜此。结缨怀鄙志,捐网荷弘慈。卷饵烦相警,环珠耻见遗。寒宵深抱叶,贱子报恩时。
  • 《花山礼铜殿》
    一路阴晴屡不分,山中风候易纷纭。村过数日无红叶,江近双峰似白云。蛇虎夜深求忏度,鼓钟人定示声闻。可怜世外僧经济,金火须臾历劫勋。
  • 《月下新桐喜徐元叹至》
    是物多妨月,桐阴殊不然。长如晨露引,不隔晚凉天。绿满清虚内,光生幽独边。怀新君亦尔,到在夕阳先。
  • 《北固夜归》
    游迟畏晚天,晚际反凄妍。好月下山路,顺风归浦船。云涛孤棹外,市坞半灯边。回首苍苍处,金焦在乱烟。
  • 《沈雨若自常熟过访(时喜得受之书)》
    见君疑旧识,不必故人书。所念久离别,欣闻近起居。朋来鸿雁后,雨止菊花初。得问虞山树,寒红三月如。
  • 《江行俳体十二首其一》
    日日移家处处邻,吴头楚尾半波臣。罟师嚼米餐乌鬼,舟仆偷钱买白鳞。鸦食肉能谋底事,獭衔鱼欲祭何神。黄头见我询潮步,笑是浔阳始过人。
  • 《江行俳体十二首其一》
    虚船也复戒偷关,枉杀西风尽日湾。舟卧梦归醒见水,江行怨泊快看山。弘羊半自儒生出,馁虎空传税使还。近道计臣心转细,官钱曾未漏渔蛮。
  • 《西陵峡》
    过此即大江,峡亦终于此。前途岂不夷,未达一间耳。辟入大都城,而门不容轨。虎方错其牙,黄牛喘未已。舟进却湍中,如狼疐其尾。当其险夷交,跳伏正相踦。回首黄陵没,此身才出匦。不知何心魂,禁此七百里。梦者入铁围,醒犹忘在几。赖兹历奇奥,得悟垂堂理。
  • 《江行俳体十二首其一》
    小聚星晨屡断连,山椒一缕露人烟。土音偏不移鸡犬,市暨通行杂钞钱。泽国火耕兼水耨,霜林枣地接枫天。时艰夜禁明书楔,拨刺更更响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