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

诗人赵希逢介绍

赵希逢    zhào xī féng 宋代诗人

赵希逢(生卒年不详)一作希蓬,宋宗室,太祖四子秦王德芳八世孙。理宗淳祐间,以从事郎为汀州司理。与华岳诗词酬唱往来,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今不传。词见《诗渊》第二十五册。

本 名 赵希逢
别 称
字 号
主要作品 《和新市杂咏》 《和田家》 《和幽居》
主要成就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出生时间
代表作品

满江红  赵希蓬   劲节刚姿,谁与比、岁寒松柏?几度欲、排云呈腹,叩头流血。   杜老爱君□谩苦,贾生流涕衣空湿。为国家、仔细计安危,渊然识。   英雄士,非全阙。东南富,尤难匹。却甘心修好,无心逐此!   螳怒空横林影臂,鹰扬不展秋空翼。但只将南北限藩篱,长江隔!

赏析

这首词是用以和华岳的。华岳是宋宁宗时的武学生,有志恢复中原,曾作了一首《满江红》:庙社如今,谁复问、夏松殷柏?最苦是、二江涂脑,两淮流血。壮士气虹箕斗贯,征夫汗马兜鍪湿。问孙吴、黄石几编书,何曾识!青玉锁,黄金阙。车万乘,骓□匹。看长驱万里,直冲燕北。禹地悉归龙虎掌,尧天更展鲲鹏翼。指凌烟去路复何忧,关山隔。最后一句应当读作“指凌烟去路,复何忧关山隔,”雄心壮志,气魄极大。表示恢复必成,功业必立,无可阻挡之意。当时韩侂胄掌权,兴兵北伐,这本是义举,但韩目的不纯,北伐乃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又准备不足,仓促出兵。极具眼光和经验的华岳看出了北伐的不妥,大胆上书反对,指出此时北伐时机不佳,且所用非人。因此惹怒了韩,将其逮捕下狱。但后来的事态证明了华岳的正确,北伐很快以失败结束,韩被杀,南宋人民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中。

时代

华岳的词大约是写于北伐的前夕,词中没有反映出战时战后的事。赵希蓬和词当是写于北伐失败以后、韩侂胄被杀之前。词的上片高度赞扬了华岳的爱国热忱与谋国识见。“岁寒,然后知松之后调也。”华岳因直言劝谏而遭祸,战争失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华岳在上书的结尾写道:“事之未然,难以取信。臣愿以身属之廷尉(掌刑狱之官),待其军行用师,劳还奏凯,则枭臣之首,风递四方,以为天下欺君罔上者之戒;倘或干戈相寻,败亡相继,强敌外攻,奸臣内畔,与臣所言尽相符契,然后令臣归老田里,永为不齿之民写的慷慨激昂”。“几度欲、排云呈腹,叩头流血”,说华岳不止一次想向皇帝披肝沥胆,贡献意见。但是却横遭迫害,一腔忠忱无人能解。这是何等的孤独和寂寞啊!但是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华岳并不孤独,从屈原开始,“信面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屡见。作者将华岳比作忧国忧民的贾谊是颇为切合的。年轻的贾谊在上给皇帝的奏疏中痛切地说:“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治安策》)条分缕析,慷慨激昂。“杜老爱君”,终生流落:“贾生流涕”,反被放逐;为国家仔细计安危、识见渊深的华岳竟身陷缧绁。这是爱国者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似可补‘心’字)谩苦”、“衣空湿”,作者深深为之痛惜。

点评

下片由华岳的遭际联想时局,深感愤慨。“英雄士,非全阙。东南富,尤难区。却甘心修好,无心逐北。”象华岳这样识见渊博的人南宋还有不少,东南财富更是甲于天下,而朝廷却视而不见,覥颜媚金。

论调

南宋朝廷有一个论调:“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辛弃疾《美芹十论。自治第四》引)。实际上脆弱的并不是南宋的国力,而是一帮苟且偷安的统治者的心理!“英雄士”诸语就是对这种论调的正面驳斥,这正好利用了《满江红》词过片的短句排偶,声情显得异常激烈。“鹰扬”谓如鹰之奋扬,本于《诗。大雅。大明》,辛弃疾曾用之激励韩侂胄北伐:“维师尚父鹰扬,熊罴百万堂堂。”(《清平乐》)而韩侂胄之辈简直将战争当作儿戏,一触即溃,而又一蹶不振。就在这种情况下,南北议和,金人竟至要胁割两淮之地,以长江为界。自古以来南北对峙的政权都没有将长江作为分界线的,南宋有识之士也都知道守江必须守淮,淮河不守,江防难保,国家就岌岌可危了。“但只将……”一句,将作者的忧虑、愤慨浓缩起来,发人深省。赵希蓬此词和南宋的很多爱国词人的作品一样,现实性很强,感情激烈慷慨,且有丰富的内容,既赞扬了华岳的高风亮节,又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因此颇值得一读。赵希逢诗,据《后村千家诗》、《诗渊》所录,编为一卷。

  • 《和新市杂咏》
    弦管楼台十万家,暮云落日映残霞。可曾一夜不携酒,占断四时长是花。
  • 《和田家》
    赢粮破晓自薪樵,有米无柴着甚烧。更有一般欠区处,淡餐粝饭鼎中焦。
  • 《和幽居》
    不用堆钱更买山,群峰前后翠遮阑。玻璃千顷清无滓,星月一天光动寒。得趣吟成千首易,逃空降服寸心难。梦魂胜境飞难到,吹把以翠微诗细看。
  • 《和寄仵判院八首其一》
    宝笈琼函世人传,感君重诺订金千。相应未值南来雁,谓戏前言断不然。
  • 《和寄西山》
    寥寥千古一西山,望着令人脚便酸。充腹野薇当日事,照人甭节至今寒。未闻治世饥而死,留与凌烟画出看。厚卫生经非浪语,欲安家国在身安。
  • 《和巧松》
    何人厦屋诧渠渠,路入松关阴满衢。都把万间庇寒士,又分余荫憩征夫。
  • 《和杨花》
    枝头的皪耀珠光,蝶使蜂媒未许忙。识赏何人曾眼白,形容无语可雌黄。溪桥月下疎横影,玉垄风前暗度香。今古骚人吟不尽,奚奴空背锦为囊。
  • 《和浦城买舟》
    丈夫偿知命,身肯委虚舟。不为君亲重,徒知道路忧。危机甘失脚,苦海莫回头。接迹岩墙下,滔滔皆若流。
  • 《和花村》
    路入前村认杏花,门前水积半溪沙。风汉仿佛朱陈俗,白酒黄鸡姓两家。
  • 《和桃花》
    一抹残红散绮霞,因风吹恨落谁家。那堪移向瑶池种,留得千年看实花。
  • 《和春闺带花》
    帘卷黄昏月似眉,瘦梅淡月两相宜。樽前况有人如玉,鬓畔疑横竹外枝。
  • 《和寄王五四将仕》
    书诈谁知诬子孟,奏陈直欲动山涛。下机终不疑曾子,二主其明真察毫。
  • 《和暮秋闻雁有怀》
    数声雁送故乡愁,唤起沧江万顷秋。料想日寒风色惨,可堪寂寞冷沙洲。
  • 《和题丹青阁》
    回合江流作梦环,谁将杰阁幻人寰。身腾寒碧临无池,目断空青送远山。渔笛一声苹蓼末,烟帆几片水云间。求田问舍非吾事,高卧何人似我闲。
  • 《和江上双舟摧发》
    沧茫万顷不计阔,仙槎曾泛天宫阙。至今风浪卷长空,破浪飞帆何处发。落鹰飞兔注急湍,千丈皑皑涌雪山。相忘鸥鹭惯舟楫,荡漾随流下小滩。晚来两两帆相续,牙樯拄定孤轮玉。寒注冷浸一江秋,分明写出潇湘轴。
  • 《和读苏武李陵司马迁传》
    不爱其身过易于,尽判一死外无余。麒麟阁上没公议,却把芳名最后书。
  • 《和藕花》
    小池清晓试芒鞋,水国真仙簇仗来。微动袜尘移稳步,半酣卯酒晖娇腮。千重倚盖随风漾,一笑倾城特地开。口不能言犹可咏,那堪解语肯心灰。
  • 《和茅亭》
    独坐茅亭濯晚凉,檐前万影立筼簹。数声萧琴浑疑雨,细细吹来却有香。
  • 《和采石》
    平生李白几诗歌,传载存亡事不讹。捉月浪传何所据,欲将遗恨比湘娥。
  • 《和忧世寄清溪友人》
    少年奋笔若挥戈,兵甲胸中数万罗。一片忠肝明贯日,十分辩口势悬河。肯同郭璞递投策,莫学楚舆狂作歌。四海苍生望霖雨,看看离毕致滂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