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白的诗>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全诗,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古诗,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翻译,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白

醉骑白花马,西走邯郸城。
扬鞭动柳色,写鞚春风生。
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
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
相如章华巅,猛气折秦嬴。
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
提携袴中儿,杵臼及程婴。
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
平原三千客,谈笑尽豪英。
毛君能颖脱,二国且同盟。
皆为黄泉土,使我涕纵横。
磊磊石子冈,萧萧白杨声。
诸贤没此地,碑版有残铭。
太古共今时,由来互哀荣。
伤哉何足道,感激仰空名。
赵俗爱长剑,文儒少逢迎。
闲从博陵游,畅饮雪朝酲。
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
日落把烛归,凌晨向燕京。
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译文

我醉醺醺地骑着白色的骏马,向西奔走在邯郸的城中。 扬起马鞭,柳枝也随之舞动,轻快地驾驭,春风扑面而来。 进入城郭,登上高楼远望,山川仿佛与云朵齐平。 深宫里杂草丛生,(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破败)万事都让人伤感。 司马相如在章华台上,以豪迈的气概震慑了秦王。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廉颇最终还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我感佩古代那些舍生取义的义士,如提携赵武的公孙杵臼、程婴。 他们为了守护孤儿,甘愿面对死亡,用生命来彰显自己的忠诚。 平原君门下有三千宾客,谈笑之间都是豪杰英雄。 毛遂能够脱颖而出,促成了赵、魏两国的合纵同盟。 (然而)他们如今都已化为黄泉下的尘土,这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石子冈上坟冢累累,白杨树在秋风中发出萧萧的声音。 古代的贤士都埋葬在这片土地上,石碑上还留有残缺的铭文。 太古与当今,从来都是哀伤与荣耀相互交织。 悲伤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只能满怀感激地仰望他们的英名。 赵地的风俗崇尚武力,文人儒士很少受到重视。 我悠闲地从博陵游历归来,在清晨的雪中畅快地饮酒,驱散宿醉。 歌声高亢,仿佛能使易水也为之激荡,鼓声震天,似乎连丛台都要倾倒。 直到日落时分,我才点着蜡烛回家,第二天凌晨又启程前往燕京。 我正要献上五饵之策,希望能使边境的胡人不再进犯,使边境得到安定。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注释

  • 广平:唐代魏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
  • 邯郸:古赵国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 白花马:毛色呈白色的骏马。
  • 写鞚(xiě kòng):驾驭,控制马缰。鞚,马缰绳。
  • 翳(yì):遮蔽,覆盖。
  • 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曾出使匈奴。
  • 章华巅:章华台的顶端,楚灵王所建的离宫别馆。
  • 秦嬴:即秦王,这里指秦始皇。
  • 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强者相争,必有一伤,也指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廉公,指廉颇;负荆,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的故事。
  • 袴(kù)中儿:指赵武,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盾的孙子,因赵氏家族遭难,被藏在裤裆里得以幸存。
  • 杵臼、程婴:春秋时晋国义士,为保护赵武,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 杵臼:即公孙杵臼。
  •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贵族,以养士著称。
  • 毛君:指毛遂,平原君的门客,在楚国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解救了赵国危机。
  • 颖脱:指毛遂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 二国:指赵国和魏国。
  • 磊磊:形容坟墓累积众多的样子。
  • 石子冈:在邯郸城外,是古代的墓地。
  •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 太古:远古时代。
  • 赵俗爱长剑:指赵地民风尚武。
  • 博陵: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
  • 雪朝酲(chéng):早晨雪后初晴,宿醉未醒。酲,醉后神志不清。
  •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战国时荆轲在此送别太子丹,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句。
  • 丛台:在邯郸市区内,是古代赵王的观礼台。
  • 燕京:指当时的幽州,在今北京一带。
  • 五饵策:指用五种策略来安抚边境的胡人。
  • 使胡尘清:使边境安定,没有胡人的侵扰。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讲解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邯郸时所作,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诗歌前半部分,诗人描绘了自己骑马游历邯郸的场景,并对古代的英雄人物,如司马相如、廉颇、公孙杵臼、程婴等表示了敬佩之情。诗人感叹这些英雄人物虽然已经去世,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

诗歌后半部分,诗人写自己游历归来,渴望为国效力,希望能够献上自己的计策,使边境得到安定。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全诗气势豪迈,语言流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诗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使诗歌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同时,诗歌也反映了李白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13477ddf044e6ad7b4a.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