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白的诗>上清宝鼎诗>

上清宝鼎诗,李白上清宝鼎诗全诗,李白上清宝鼎诗古诗,上清宝鼎诗翻译,上清宝鼎诗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
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
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
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
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
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
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
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
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
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裆。
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

上清宝鼎诗译文

清晨,我披着梦泽的云雾,戴着斗笠在茫茫的湖面上垂钓。 寻着丝线,钓上来一对鲤鱼,鱼腹中藏着三篇写有“三元”字样的文章。 篆书的字体宛如红色的蛇在游动,笔势奔放,好像飞鸟一样。 我回家请教天老,他却说其中的奥妙深不可测。 用金刀割开青色的绢素,上面的灵文光彩夺目。 吞服下十二环灵文,仿佛立刻看见了仙人的居所。 傍晚,我骑着紫色的鱼离去,海上的寒气侵袭着肌肤。 龙子善于变化,变化成梅花的妆容。 他赠送给我一串串珍珠,珍珠的光辉像明月一样皎洁。 他劝我用红色的丝线将珍珠串起来,系在裙子的腰间。 我捧着这些珍珠离去,还能闻到若有若无的香味。

上清宝鼎诗注释

  • 上清宝鼎诗:道教诗歌,描述了与神仙交往的奇幻经历。
  • 梦泽:古代的湖泊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 笠:斗笠,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帽子,用来遮阳挡雨。
  • 青茫茫:形容湖水碧绿而广阔无垠。
  • 寻丝:指沿着鱼线寻找。
  • 双鲤:指一对鲤鱼,古代常以鲤鱼寄书。
  • 三元章:道教经文,指上元、中元、下元三官大帝的符箓或经文。
  • 篆字:篆书,古代的一种字体。
  • 丹蛇:红色的蛇,形容篆字的笔画弯曲灵动。
  • 逸势:奔放的笔势。
  • 天老:传说中的神仙或隐士,精通天文地理。
  • 奥义:深奥的意义。
  • 金刀:用金子制成的刀,表示珍贵。
  • 青素:青色的绢。
  • 灵文:神灵的文字,指道教符箓。
  • 烂煌煌:光彩夺目的样子。
  • 咽服:吞服。
  • 十二环:指十二篇或十二种灵文。
  • 奄:立刻,随即。
  • 仙人房:神仙的居所。
  • 紫鳞:紫色的鱼鳞,指鱼。
  • 海气:海上的寒气。
  • 龙子:龙的儿子,这里指神仙。
  • 梅花妆:古代妇女的一种妆容,在额头或面颊上点缀梅花形状的图案。
  • 累累:成串的样子。
  • 靡靡:柔和的样子。
  • 绛缕:红色的丝线。
  • 裙间裆:裙子的腰间。
  • 挹(yì):用手捧取。
  • 遗香:留下的香味。

上清宝鼎诗讲解

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道教的神秘气息,描述了一次亦真亦幻的仙遇经历。

诗人以钓鱼开篇,引出鱼腹中的神秘“三元章”,暗示了不同寻常的开端。对篆字的生动描写,更增添了经文的神秘感。诗人不惜笔墨描写灵文的光彩和神效,渲染了浓厚的仙道氛围。而后的吞服灵文、骑鱼而去、龙子赠珠等情节,更是充满了奇幻色彩。诗人将龙子变化成梅花妆的细节,一方面展现了龙子的神通广大,另一方面也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结尾诗人捧珠而去,却依然能闻到香味,暗示了仙遇的真实性,也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想象丰富大胆,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将神仙世界描绘得美好而神秘,表达了对自由和永恒的追求,也反映了道教思想对诗人的深刻影响。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b13a8751df0e5c233113.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