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覯的诗>闵俗>

闵俗,李覯闵俗全诗,李覯闵俗古诗,闵俗翻译,闵俗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覯

君门若无禄,陈编熟能读。
公庭若无法,秽德谁不足。
煦煦儒者言,沈沈小人腹。
伤心勿复道,拂絃寄清曲。

闵俗译文

如果朝廷没有功名利禄可求,那么精通典籍又有何用? 如果官府没有公正的法律,那么卑劣的品行谁又会引以为耻? 儒者的言谈总是温和而美好,小人的心思却深不可测而阴暗。 令人伤心的话不要再说了,拨动琴弦寄托我的清高之情吧。

闵俗注释

  • 君门:指朝廷,帝王之门。禄:俸禄,官位。
  • 陈编:指古代的典籍。
  • 公庭:官府,衙门。法:法律,法度。
  • 秽德:卑劣的品行。
  • 煦煦:和煦,温和的样子。儒者:指读书人。
  • 沈沈:深沉,阴暗的样子。小人:指品行卑劣的人。腹:指内心。
  • 拂絃:拨动琴弦。清曲:指清雅的乐曲,也指高洁的情操。

闵俗讲解

这首诗是李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自己处境的感叹。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不满,以及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忧虑。

首联“君门若无禄,陈编熟能读”,诗人设问,如果朝廷没有功名利禄可求,那么精通典籍又有何用?表面上是说读书无用,实则是对当时社会重利轻义风气的批判,讽刺了人们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颔联“公庭若无法,秽德谁不足”,进一步指出官府没有公正的法律,那么卑劣的品行谁又会引以为耻?这句揭示了官场黑暗,法律缺失,导致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

颈联“煦煦儒者言,沈沈小人腹”,对比了儒者和小人的言行和内心。儒者言谈温和美好,但往往不能改变现实;小人内心阴暗,却能左右时局。

尾联“伤心勿复道,拂絃寄清曲”,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于是决定不再诉说令人伤心的话,而是拨动琴弦,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操,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自己理想的坚守。诗中既有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更有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李覯[宋代]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讲主生文集”。他是位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理论,颇有非议;例如他认为“利”是可以而且应当讲求的,差不多继续王充“论衡”的“刺孟”,而且开辟了颜元李塨等对宋儒的批评。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可惜集里通体完善的诗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妇”,前面二十句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寡妇,追于赋税差役,只好跟儿孙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后面三十句发了许多感慨,说要“孝治”,该响应皇帝表扬“节妇”的号召。前面讲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没写到的惨况,而后面讲的也许在北宋就是迂执之论,因为以前和当时对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见虽然有如白居易的“妇人苦”所说:“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却还不像后来的舆论那样苛刻。李覯说皇帝表扬“节妇”,可是事实上北宋皇帝也准许再醮,而且就像李覯所师法的韩愈就有个“从二夫”的女儿,李覯同时人范仲淹的母亲和媳妇、王安石的媳妇等也都是“从二夫”而不隐讳的。--钱钟书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3fb5f06d14deee7b5d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