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言史的诗>题王况故居>

题王况故居,刘言史题王况故居全诗,刘言史题王况故居古诗,题王况故居翻译,题王况故居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言史

入巷萧条起悲绪,儿女犹居旧贫处。
尘满空床屋见天,独作驴鸣一声去。

题王况故居译文

走进巷子,萧条景象顿生悲伤情绪,王况的儿女们依然居住在从前贫困的住处。满是灰尘的空床,房屋破败得可以见到天空,我独自发出像驴一样的叹息声,离开了这里。

题王况故居注释

  • 王况: 唐代人,生平不详,从诗意推测,应是诗人刘言史的朋友或相识之人。
  • 故居: 旧居,过去的住所。
  • 入巷萧条起悲绪: 走进巷子,看到萧条的景象,心中顿生悲伤之情。“巷”,小街道。“萧条”,冷落,荒凉。
  • 儿女犹居旧贫处: 王况的儿女们依然住在过去贫困的住处。“犹”,仍然,还。
  • 尘满空床屋见天: 满是灰尘的空床,房屋破败得可以看见天空。“空床”,空荡荡的床铺,暗示人去屋空。“屋见天”,形容房屋破败不堪。
  • 独作驴鸣一声去: 我独自发出像驴一样的叹息声,离开了这里。“驴鸣”,形容声音低沉嘶哑,此处指诗人发出一种无奈而悲凉的叹息。

题王况故居讲解

这是一首凭吊故人的七言绝句。诗人凭吊友人王况的故居,描写了故居的萧条景象以及王况后人的贫困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惋惜,以及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入巷萧条起悲绪”,点明了诗人凭吊故居的地点和心情。诗人走进王况故居所在的巷子,看到的是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这立刻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情绪。一个“起”字,写出了悲绪产生的自然而迅速。

第二句“儿女犹居旧贫处”,描写了王况后人的生活状况。王况已经去世,他的儿女们依然居住在过去贫困的住所,生活境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这与首句的“萧条”景象相呼应,更加突出了故居的破败和王况后人的不幸。

第三句“尘满空床屋见天”,具体描写了故居的破败景象。满是灰尘的空床,暗示着人去屋空,昔日的生活气息已经荡然无存。房屋破败得可以看见天空,更加突出了故居的荒凉和破败。

第四句“独作驴鸣一声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看到故居的萧条景象和王况后人的贫困生活,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无奈,独自发出像驴一样的叹息声,离开了这里。“驴鸣”是一种低沉嘶哑的声音,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失望。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深沉,通过对故居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惋惜,以及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刘言史[唐代]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17fb0e8396553f073c0.html

联系邮箱:

取消